读书吧

Reading room

遥远的绝响——解读《时代广场的蟋蟀》

发布日期 : 2020-07-05 点击次数 : 1789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时代广场的蟋蟀》里有只叫作柴斯特的蟋蟀,那个音乐演奏的天才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留给纽约市民的呦呦鸣声却萦绕耳畔,如空谷足音,三日不绝。那是绕梁之绝音,更是警人之妙语。



一只一不小心“鸣”声在外的蟋蟀,留给世人的也许是震惊,也许是怀念,也许是……而于我,却是深深的自省和警示。庆幸在那个时候读到它,让我得以从世俗名利场的争斗中跳将出来,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它没有对我进行任何说教或是指责,但我分明感受到了当头的“棒喝”。一个人心里迷茫了,没有人可以指引你。救赎你的,只有自己。



书中出现的那只塔克老鼠和亨利猫,不是冤家,是朋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它们实质上是一个人物造型,或者说它们就是蟋蟀柴斯特的化身,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思想和行动的多面自我,只是作者将其化为文中不同的人物来表现罢了。如此看来,那“最好的朋友”不是别人,不是亨利,不是塔克,而是柴斯特自己。处于世事纷扰中的我们,如果说丢失了什么的话,那就是丢失了真正的自己。“既然一生是自己的,那他就应该去做他应该做的事。”亨利的话,才是柴斯特心里的话。“如果成名只是让他觉得不快乐的话,那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应该是我们时刻反问自己的话。



柴斯特功成名就后的急流勇退让人佩服,而那中央车站站台上他与玛利欧最后的道别,更是令人动容。朋友之间离别的宴会似乎不足以表达这依依惜别的深情。不管是“跳蛙”时我跳过你的拳头,还是“捉迷藏”时你捉不到我,也不管是谁输谁赢,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相遇,又或者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游戏。故事的高潮也就是结局,但结束得并不匆忙,一点也不。这只时代广场的蟋蟀,最终从中央车站离开了灯红酒绿的大都会,告别了令它出名却又不得自由的名利场。它回到了自己的家,仍然歌唱,唱给秋天的落叶,唱给牛蛙、土拨鼠、雉鸡、鸭子和兔子,还有狐狸……歌唱着自由,也歌唱着快乐。



人生也好,事业也罢,走过萌芽期的懵懂,走过成长期的拔节,走过成熟期的收获,总有高原期的迷茫等待着我们。可也总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彷徨、无奈、不舍……总之,若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我们很难做到将自己已获得的功名利禄置之度外。缺的是胆,少的是识。这就是我们事业可以成功,但做不到极致;人生可以辉煌,但做不到淡泊;研究可以有成果,但做不到有成就;家庭可以美满,但不够幸福的真正原因所在。有了“网名”,有了“笔名”,有了“专家的帽子”,有了“教授的头衔”,就丢了“小名儿”,丢了“真我”,找不到自己在“康涅狄格州”那乡下的家了。


读罢《时代广场的蟋蟀》,我仿佛能看到柴斯特回到乡下时的场景,看到它和邻居们、朋友们载歌载舞的场景;仿佛听到它为大家演奏时那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鸣声,是自由的,是快乐的……那真是一曲“遥远的绝响”。

 

作者简介:刘海舰,山东省特级教师,滨州市十佳名师,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