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拨开典故的迷雾 ——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赏析
月朗星稀,一名锦衣夜行的侠客正躲避着仇人的追杀,只见他突然停下脚步,俯下身来,将耳朵贴近地面,判断敌人的位置和距离……相信很多人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面时都会有疑惑,这种听声辨位的绝技是不是杜撰出来的?不,它不仅存在,而且古已有之。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就有如下记载:“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这就是“伏地听声”。
央视纪录频道隆重播出科学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这一季延续了年轻态的视听语言、恢谐幽默的动画设计等制作风格,以“伏地听声”“曹冲称象”“老马识途”等6个典故为背景,打造了一款集传统文化、科学探索、语文阅读为一体的精品纪录片。
《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旨在用趣味动画引出典故,提出疑问,溯源求证。制作团队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多位著名学者组成专家组,带着青少年一起深入现场,去探索事实真相。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应燕国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回国途中经过一片小山林时,却迷了路,相国管仲出了个主意:要不,找匹老马试试?老马果然不负众望,带着军队走出了山林。老马真的识途吗?制作团队来到云南,用马儿“小黑”做了一次实验。在测试中,“小黑”果然能在陌生的地方准确找到回去的路。老马的这种超能力是哪儿来的呢?专家用马的头部标本揭示了真相。在自然界,有很多动物具有敏锐的嗅觉器官,老马对曾经走过的路留下了“气味记忆”,所以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
小故事里还隐藏着大科学,很多人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并为小曹冲惊人的智慧点赞。称象这个故事虽然简单,里面却大有学问。比如,曹冲利用了浮力原理和阿基米德定律。中国人对浮力的认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墨经》中:“荆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曹冲自幼就博览群书,或许就是从《墨经》中得到了启发;而阿基米德定律大约于17世纪传入中国,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早已实际应用了这个原理。
《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每集都针对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由专家或科学达人从各个角度进行答疑解惑。除了前面的几个故事,第二季还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刀枪不入”“身轻如燕”等典故进行了解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白蚁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上亿年,它和蚂蚁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因为怕光,白蚁将巢穴筑在远离地面的土壤中。在《三国演义》中,“刀枪不入”的“藤甲衣”让诸葛亮尝到了苦头,这种藤甲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在贵州省安顺市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至今还保留着源远流长的“藤甲文化”。“身轻如燕”的赵飞燕能不能被托举在手掌中翩翩起舞呢?专家们认为这是一道物理题,用公式核算后发现,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很难”,所以“身轻如燕”这个故事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6个经典小故事,6场跋山涉水的求真之旅,不仅让青少年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受了用科学揭开迷雾、还原真相的快乐,更让大家懂得:只要爱思考、勤探索,所有问题都将在知识的宝库中找到答案。
(肖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