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水墨之逸韵灵动——一部极具东方韵味的电影《影》
2018年,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带着他的最新作品《影》在国庆档神秘登场。这部制作独具匠心的影片,让一个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跃然银幕之上,鲜活灵动又极富内涵,被称为返璞归真之作。《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从八岁起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当成傀儡替身,历经磨难,努力寻回自由的人性故事。关于电影的故事情节不做详细叙述,笔者主要是想从电影色彩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番赏析。
张艺谋导演在电影创作上执着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强烈的色彩来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情感,以此来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在《影》这部影片中,他就借助黑、白、灰三种水墨画中不同浓淡层次的颜色,构成如诗般写意的画面,再配以琴、瑟、萧三种传统乐器的鸣奏之声,融汇成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带给观众一场极具东方神韵的视听盛宴,也成就了他一派独特的美学天地。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这说的就是水墨画,而《影》的一大亮点就是“墨即是色”的水墨风。影片从片头的“影”字再到建筑、装饰屏风、琴瑟以及人物服饰都展现出了浓郁的中国水墨色彩。电影是以黑、白、灰三种色调为主,而实际上这三种色调都是由黑色产生,因为墨与水的调和变化可画出不同的浓淡(黑、白、灰)层次。张艺谋导演用这三种色调,加上水墨画特有的泼墨感来体现电影主题人性的复杂。影片中除了悬挂于朝堂上的书法作品《太平赋》、用于装饰的团扇屏风皆富有水墨色彩外,几乎大部分角色的服饰都是一幅水墨画,且不同角色服饰的墨色浓淡、线条勾勒都各具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出每一个人物性格的复杂纠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讲究的是“无即是有”,而《影》运用最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来讲述复杂的人性冲突,恰恰传达出了“道”的理念。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讲究笔墨神韵,即笔法与墨法。墨法在《影》中的运用是为了揭示主题——对人性的挖掘;而笔法在影片中的运用则是一种叙事语言,更好地推进剧情发展。电影开篇以悬念开始,之后进入相对平缓的状态,随着沛王和都督权力争夺与斗争的陡现,电影迎来了高潮。这样的剧情发展脉络,恰恰与传统水墨画下笔的三个原则——轻重、快慢、浓淡相适宜。无论是墨法的运用,还是笔法的运用,都使得整部电影浓淡相宜,将中国传统水墨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部电影的水墨风是张艺谋导演的一次新尝试,在视觉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传统水墨画的逸韵灵动,同时也犹如身处一场围棋博弈之中。《影》的开头便写道:“在残酷的战争和权力倾轧中,古代帝王和贵族难免有性命之忧,于是替身被秘密使用,人称‘影子’。影子,舍命效主,出生入死,却藉藉无名,史料几无记载。他们的生死与行踪完全湮没,鲜为人知,仿佛从未存在。这是一个影子的故事。”这段话道出了影子与真身的关系,是愿做真身,还是愿做影子?是明处做人,还是暗处做鬼?由此可见《影》是一部充满了人性斗争的影片,且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拥有多面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彼此之间的权力争斗如同围棋博弈一般。整部电影像是一局围棋,每个人物都身在这场命运的棋局之中,而不知自己不过是一颗命运手中的棋子。
此外,水墨画风呈现出来的黑、白、灰三色,与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太极图的意境相仿。《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线条符号),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立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图形符号),其含义为阴阳互生——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也就是具有“转化”的意思。张艺谋导演在《影》中塑造人物的手法并不是西方语境中的非黑即白,而是在潜意识中运用黑、白、灰来塑造影片中的人物,“黑色”的反面人物是王和都督,其对立面“白色”便是都督的影子——境州,而“灰色”的地带则是一直处于局外人位置上的都督夫人——小艾,进而展现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有黑、白、灰的分层。这样一来,将电影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展现出不同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转化与人性的复杂。
《影》中选取的黑、白、灰三色虽非我们通常说的红、黄、青三原色,但三原色同时相加便是黑色。黑色是颜色综合体中的更高级的颜色,正与“墨色五彩”之说相吻合,而黑、白、灰虽属于无色系,却以不同浓淡层次勾勒出别有一番韵味的水墨画,恰恰又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无即为有”的理念相仿。善于运用色彩的张艺谋导演将《影》打造成了一部独具东方韵味的影片,并以一种禅意的武侠方式,投射出他对人性、权谋甚至生死的哲学思考。
(齐道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