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规训的万历兴衰 ——观综艺《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由美籍华人黄仁宇著,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描写了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贽等,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万历年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与时事变化。综艺《一本好书》选取“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主要叙述者,引导观众思考万历帝兴衰并存的人生镜像。
演员王劲松饰演的老年万历帝在开场便将观众引入情景——万历帝的人生故事。年龄似乎是一种经验的沉淀,王劲松回忆式的语言将万历帝的儿童时期、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娓娓道来。“辛勤”与“懒惰”或许并不是一对反义词,而只是不同阶段的人生状态。“张居正”是老年万历帝的回忆中第一位出现的人物。严厉、一丝不苟是对张居正的概括。万历认为,张居正试图将其培养为完美的君主形象,而少年时期的万历也在其教导下试图成为贤能的君主。勤奋的学习使朱翊钧练得一手好字,但这种艺术的造诣离张居正对君主“德行”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此时,老年万历帝的一声叹息暗示着背后的隐情。少年的朱翊钧在奏章上的批阅,只有文字的描摹,而描摹的“内容”,则是由大学士票拟的结果。虽是皇帝,却不能自主决定,不得不考虑平衡而采用大学士的意见,大太监冯宝对“规矩”的强调也对少年时期的万历帝束缚颇多,“古训”成为少年朱翊钧挥之不去的一道枷锁。
青年时期的万历帝在太监孙海的鼓动下差点犯下大错,在太后王晨的教导以及张居正的指引下,青年朱翊钧的娱乐活动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德行修养的磨炼。而在张居正死后,揭发其结党营私、卖官鬻爵、闭塞言路的状子纷至沓来,万历帝发现一直倡导君主厉行节俭的首辅张居正,自己的家中却积累了大量的古玩珍宝,养着众多宠眷,万历帝将其抄家,随之处罚了家财亿万的太监冯宝。万历帝曾经信任的二人却给其一个深刻的教训。然而,张居正与冯宝的倒下并没有让皇帝拥有更大的权力,君主的自主权仍然受到很大制约。在老年万历帝的言语中,“天子”,被视为一种制度的象征物,稍有差错,就会受到与“道德”有关的批评。后来,万历帝渐渐不再上朝。然而,辽东巡抚关于“征讨建州酋长失败”的战事上报使得万历帝“一反常态”地上朝,各方意见不一,主战派与主和派唇枪舌剑,在申时行的建议下,便“小事化了”地“安抚”。而这个“建州酋长”,便是努尔哈赤。因此,有人说,万历十五年,便是明朝走向衰败的伊始。
此时的万历帝,却是孤独而远离周围人群的,他需要一个能够理解自身精神的人,他便再而转向了后宫。然而,万历帝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群臣的束缚,那便是立太子的决议。在该立储的时期,万历帝并不想立较早出生的恭妃之子为太子,而是想立自己宠爱的郑妃之子为储君,因此一拖再拖。然而,常洛(恭妃之子)直到九岁,仍因未获太子身份而无法出阁读书,文官们便集体向皇帝施压,申时行甚至请辞,万历帝不堪其扰,定下一年之约,一年后便立常洛为太子。然而,时期已到,万历帝仍百般推托。内阁大臣集体上书请求立储由于对申时行的不满,他们将抱病在家的申时行署在第一个名字处。万历帝震怒,却发现申时行并未参与,并将申时行的密谏公之于众,大臣们之间的裂痕逐渐扩大,难以成势。然而,万历帝最终仍然按照规矩立下长子为太子,这个游戏也没有赢家。
至此,王劲松以一声“再见”,结束了老年万历帝的叙述,这段时期的历史也终将落下帷幕。
(徐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