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之间,书写脱贫攻坚史诗 ——电视剧《山海情》赏析
能够跨越重重山海的,可能是风与飞鸟,也可能是最朴素且磅礴的帮扶情。
20世纪90年代,受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宁夏西海固地区在福建对口帮扶下,让贫困群众完成移民搬迁,最终历经无数人的艰辛劳动,克服万难,成功把“干沙滩”建成了“金沙滩”。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电视剧《山海情》一经播出,就以其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对现实生活的精准捕捉让不少观众深陷其中,堪称主旋律扶贫剧中的一道标杆。
“山”指的是宁夏闽宁镇,“海”则是沿海的福建,“情”是跨越两千多公里为同胞进行帮扶的真情,这便是《山海情》剧名的来源。刚播出的时候,不少观众看到里面人物的造型都很“土”,并没有寄予太大期望,但是看了几集后却齐齐改口“好看”,尤其是在网络平台播放的方言版,如同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自带质朴与温情。
无论是因为一口水井、一笼鸡、一头驴就被迫出嫁的水花,抑或是初到西北吞下一口风沙的陈金山,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山海情》开始让人看了有些压抑。但他们却真实存在,都是脱贫史上的真实写照。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难处,这种难处源自生存的大环境与时代背景,带着一种不可抗力的无奈。
然而,艰苦卓绝的年代既能产生悲剧,亦能造就英雄。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像野草般坚韧,剧中的人物靠着坚定的信仰,把“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的过去,改变成为劳务输出、农业与畜牧业等多种产业并行的新农村,让寸草不生的“干沙滩”蜕变成遍地生机的“金沙滩”……在两地对口扶贫协作,村民全面奔小康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人间大爱。
打动观众的永远是真实,剧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能找到原型。基层扶贫干部马德福,出身普通,也谈不上多聪明,唯有一颗为村民着想的心,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韧劲,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最终把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逐个解决,让“未来”到来。此外,精明能干的“人精”马喊水、命运悲惨却始终不屈不挠的李水花、一心为孩子奉献的乡村教师白崇礼……每个人物都如此鲜活,观众在《山海情》里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感受到最本真的生活气息。
制片人侯鸿亮曾透露,《山海情》创作的根基是扎根人民、依托生活,主创团队在拍摄前期曾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调研、采访,由于亲历者的群体记忆和个人经历过于鲜活,主创们不断受到心灵层面的冲击,在创作中产生共情。通过对扶贫工作的深入了解,以及在福建、宁夏两省区多地走访,加上幕后工作人员的倾心付出,整个团队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了主旋律作品的别样呈现。
满地风沙情满襟,一身尘土裹乡音。扶贫剧《山海情》俯下身段,为观众再现了一段脱贫攻坚的史诗,在戈壁滩的尘土中种出了人世间最瑰丽的花朵,动人、动情、动心。如此接地气的优秀剧集,成功是必然的。
(林以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