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视听

Cool audiovisual

让当代青年走近100年前的新青年 ——电影《1921》观后感

发布日期 : 2022-03-02 点击次数 : 835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我最由衷的感慨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100年前,众多革命先辈为了推翻旧中国,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00年后,电影创作者就有了一个义不容辞的使命: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当代的人。

黄建新、郑大圣导演的建党百年主旋律献礼片《1921》,呈现的就是100年前的群星闪耀。

1921年,在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和推动下,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各省共产党代表怀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热情从中国各地聚集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空间本来就不大,与建党有关的,更是已经珠玉在前。《1921》没有采用最常用最稳妥的宏观编年体叙事,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历史横截面,采取细小的生活化叙事方式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以李达和王会悟夫妻筹备一大会议的过程为主线,同时穿插上海烟草工人大罢工、共产国际代表对一大的支持、一大代表到达上海后的日常生活以及会议召开期间出现的波折等辅线,高度还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风雨征程。

陈独秀和李大钊,是共产主义在中国最早期的传播者,一个在南方穷尽资源办报宣传共产主义,一个在北方积极组织领导工人运动,被称为“南陈北李”。两个人又都是因为经费问题缺席了中共一大,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两人的伟大贡献再合适不过了。

电影以新婚不久的李达和王会悟夫妻为主视角。李达向妻子倾诉着自己对中国悲惨现状的愤愤不平——当年他组织抵抗日货的爱国活动,在用火柴点然日货时,发现火柴竟然也是日本制造的,顿感可笑、讽刺,偌大的中国竟然连小小的火柴都造不出,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强烈的爱国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到心痛,也更加坚定了他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革命斗争是艰巨而残酷的,从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最终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大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位。面对如此残酷的环境和复杂的斗争,坚如磐石的信念是必不可少的。在表达这一点上,电影使用了典型的革命浪漫主义表现方式,就是毛泽东的那一段奔跑。在法租界混入法国人游行队伍的毛泽东被赶了出来,随即开始了一段疯狂的奔跑。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的所思所想,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有一群外国人在燃放烟花疯狂庆祝,而吾国吾民却只是在围观羡慕。要改变这一切,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党带领人民进行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斗争。

百年回望,群星闪耀。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19岁的刘仁静、20岁的邓恩铭、23岁的王尽美……那些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仁人志士。

百年回望,不忘初心。100年前的1921年,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100年后的《1921》,演员们倾情演绎100年前的年轻人,感召当代的年轻人,使年轻人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冯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