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炸水门桥,用生命护佑祖国山河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电影《长津湖》片尾,中美双方在新兴里的战斗结束后,志愿军取得重大胜利,美军陆战一师剩余的1万多人开始向南撤退。
而在《长津湖之水门桥》开篇,美军撤退至下碣隅里的基地。一路追击的志愿军随即攻占了该基地,美军继续向南撤退,最终目标是位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兴南港,那里的海面上有大量美军的战舰和航母,撤退到那里,美军就算是逃出生天了。
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就是水门桥。水门桥,并不是一座一般意义上的桥,而是黄草岭水电站的水坝。坝体长8.8米、宽4米,坝顶兼做公路使用,可以单向通车,下面有4条泄洪管道。
美军和志愿军都知道水门桥的重要意义,美军派驻了重兵配备重武器把守,志愿军早在新兴里的战斗还在进行时就已经派兵炸桥。执行第一次炸桥任务的是谈子为率领的连队,伍千里率领的第七穿插连执行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炸桥任务。
第一次炸桥,影片是用闪回方式呈现的,用最高叙事效率为观众全景呈现了美军把守之严密和志愿军炸桥之艰难。志愿军只炸毁了桥面,没有炸毁桥基,美军迅速修复。
第二次炸桥,是整部影片的重中之重,呈现的是一次战术清晰的强攻,也是本片战争元素的集中展示。志愿军总结了第一次炸桥的经验,重新布置了更有针对性的战术,在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把修复后的桥面和桥基彻底炸毁,也痛击了守桥的美军。
徐克导演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既通过逻辑清晰的剪辑让观众看明白事件的发展,也通过精准有效的取舍,突出了重点人物奋不顾身的精神和悲壮牺牲的场景。
第二次炸桥导致志愿军严重减员,前插太猛、后勤保障跟不上、缺少武器弹药,理论上讲,已经无法再次组织正常的进攻。然而,美军又把桥修好了,桥在,任务就在。
第三次炸桥,可以说是一次从天而降的奇袭。这里又要佩服徐克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了。虽然运用了电影艺术化的表达,但正是这样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尤其是看到片尾“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的时候,一股强烈的悲壮感冲出大银幕直击观众心灵。
然而,美军直接空投了一体化的钢铁桥梁组件,第三次修复了水门桥。三炸水门桥,成为一次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的战斗。
这些年来,只要是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这场仗为什么要打?《长津湖》前半段陈凯歌导演拍的那些不打仗的戏,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当伍万里拉开火车门,万里长城扑面而来的那一刻,每个观众都有了答案。为什么要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祖国大好河山不容侵犯。
《长津湖之水门桥》则用更悲壮的方式,再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我们看到志愿军战士牺牲在美军的重武器之下,当我们看到 “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也抵不过美军用直升机空投的一体化钢铁桥梁组件时,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农业国和世界第一工业国的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新中国刚刚开始的工业化建设,绝对不能被打断。
(冯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