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校园

Colorful campus

传承黑陶文化 弘扬匠心精神 ——德州市第一中学学子的黑陶调研之旅

发布日期 : 2021-01-22 点击次数 : 2180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通讯员  苏海龙


一提起九达天衢、京津门户的德州,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哦,德州的扒鸡真好吃。不得不承认,德州扒鸡一直以来都是德州的代名词,是外乡人对德州的一种特殊记忆。作为土生土长的德州人,在闲暇之余也开始思考:除了扒鸡,还有什么能够代表德州呢?于是,德州市第一中学模拟政协社团的成员们,在完成了调研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和社区互助的议题后,把视线投向德州黑陶,将目光聚焦在这一地方文化特色的传承与保护上。

黑陶调研之学习参观

德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德州一中)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可他们对历史悠久的“德州黑陶”却了解得很少,大多仅仅停留在小学时的黑陶博物馆之旅和路边的“梁子黑陶”标牌。如今要开展以“德州黑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对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来说,就需要先从调研黑陶的基本知识人手。

高二(13)班的班长杨帆,对历史考古学有着特殊的情结。当学校模拟政协社团确定调研德州黑陶文化后,她为了收集、整理资料,一次次地走进德州博物馆,现在她对德州黑陶的历史已是了如指掌。模拟政协社团召开第一次主题会议时,杨帆同学给大家详细地介绍道:“德州黑陶作为中国黑陶的一种,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黑陶技艺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德州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一个支流。……”在座的同学听到有关黑陶的这些基本知识,都感到十分惊讶。相比“德州扒鸡”三百年的历史来说,黑陶悠久的历史着实令人咋舌。

了解过博物馆陈列文物的辉煌过去,德州黑陶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引起 了学校模拟政协社团同学们的关注。2019年7月20日,在德州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张兰菊老师的推荐下,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来到梁子黑陶加工基地参观学习,这是大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从黄土地里挖出的珍宝。


梁子黑陶高级工艺师在向同学们介绍黑陶雕刻技艺    苏海龙/摄


回忆 起这次难得的参观学习经历,高二(3)班的张丽杰说道:“那里看起来像一座落寞的工厂。一幢两层的小楼,背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院子里有几棵不知名的果树,枝头散发着清香的果实吸引着蜂蝶。乍一看就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那一座烧窑和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已经烧制好的陶器。”高二(9)班的王淑桐则补充道:“看着地上摆放有序的烧制好的陶器,我才体会到了什么叫‘黑中透莹,叩之如磐,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

无论是高挑的窄口花瓶,还是小巧的雕花笔筒,尽管还未抛光上釉,但这种独特的黑,已摄人心魄。几个制陶工人忙碌着,把新出窑的陶器取出,他们看起来神色平静,像是在做一件与吃饭喝水一样平凡无奇的事情,很难让人联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

继续走,在拉坯车间,不规则的泥块被师傅用力地禁锢在飞速旋转的转盘上,陶坯很快被有力的手掌驯服,温驯地被塑造成各种形状。一位负责用刮刀塑形的师傅主动为我们进行讲解,他形象地把自己刮下来的泥条比喻为“刀削面”。

在雕刻车间,我们见证了雕刻师傅的精湛技艺。刻刀在师傅手上被摆弄几下,所到之处就留下了标准的、如机器雕刻般的花纹;硬刻则讲求刚性的碰撞,斧凿刀刻之间,深深浅浅的沟壑就描绘出多样的文字或图案。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个制陶工坊中不乏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年轻的脸和漆黑的陶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耳朵里蓝牙耳机和手中传统的刀具令人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动容。

参观学习过后,马之娴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兢兢业业苦练微雕技艺的大师,以刀做笔在黑陶上描绘日新月异的创作者,他们用热爱歌颂文明,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守传承。这种匠心精神,让我成为技艺的记录者,也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黑陶调研之进京赶考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参观后,学校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带着德州黑陶展品出发了。在高铁候车室休息的时候,模拟政协社团的成员吕欣瑢看到高铁的广告展板,就提出了一个推广德州黑陶的建议——在高速公路 、高铁等重要城市窗口和德州市内公交公司策划制作有关黑陶产业元素的大型海报、公益广告,或者是在高铁候车室设置一个“黑陶体验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州黑陶。平时爱好网络购物的杨帆同学也提出了利用“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开设德州黑陶官方网店,制作一些价格亲民、方便运输的黑陶工艺品,例如水果蔬菜镇尺、十二生肖印章,还可定制笔筒或烟灰缸。一时间,侯车大厅里竟成了模拟政协社团同学们“参政议政”的会场。

当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站上模拟政协全国峰会的舞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宣讲德州黑陶时,一件雕刻精美的笔筒、一件工艺精巧的花瓶,让参会的带队老师和同学们惊讶不已。难以想象这些令人赞叹的黑陶竟然是用最寻常的黄泥烧制而成,更难以想象的是烧制黑陶的工匠师傅们,竟能在这些泥土制品上雕刻出细如发丝般的花纹和中国书法作品。组委会秘书长林猛老师赞叹道:“想不到德州这座鲁西北小城,竟然有这样的瑰宝,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北京市政协委员、参会评委张萍老师更是走上讲台,拿起雕刻精美的笔筒爱不释手,并嘱咐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回到德州一定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黑陶文化,一定要走进黑陶企业、黑陶市场,深入探讨如何将黑陶文化更好地推广和保护。

更让人惊喜的是,德州一中模拟政协社团同学们的提案收到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回复,更是将提案中涉及的在德州学院建立黑陶工作室,与德州黑陶建立生源培训渠道,建立传承机制,充分挖掘人才,形成黑陶人才荟萃的良好氛围,从文化和学术的角度推动德州黑陶文化更加深入发展等建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归纳,并上报给上级相关 部门。

黑陶调研之研学反思

无论是在博物馆里与历史隔空对话,还是在黑陶加工车间的实地考察,都令学校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深感震撼和反思:我们能为德州黑陶做些什么?

出身于龙山文化的德州黑陶起源虽早,但曾经沉寂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一群德州的年轻手艺人发掘出来,并进行了改良创新,这才造就了今天的德州黑陶。就是在一间小小的、闷热的房间里,他们接过前辈手里的责任,把青春融入这样一种艰苦而枯燥的创作中。这一辈辈“制陶人”的坚守与传承,在这个随波逐流的繁华时代里显得分外珍贵。这样的匠心精神,在辗转千年之后,依旧光彩辉煌。

高二(7)班的张依菡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着,眉头紧锁,表情凝重。我看着看着,思绪游走,似乎大家手里的笔都变成了刻刀,卷子变成了陶泥,画面瞬时慢放,刀刻在泥里发出钝音,只剩风扇搅扰着空气。”

黑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篇章,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德州黑陶作为黑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传承和延续下去。只有这样,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才能历久弥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