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遇见 ——读《诗经》有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这种水墨的画面、朦胧的意境,好像一个缥缈的梦,让国人沉醉了两千五百年;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让国人凝望了两千五百年……《诗经》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甚至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品格,时至今日,它魅力依然。
不读《诗经》,怎知古人有多浪漫。两千五百年前的风,呼啦啦吹在山谷中,“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凄惶的霜,难掩“我心忧伤”。绵密丝雨,“兴雨祈祈”。鹅毛大雪,落在征夫的归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千五百年前的美人越发动人,“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千五百年前的爱,诚笃而情深,“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光阴虽然逝去,《诗经》的诗句依然传唱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诗经》为什么能传唱至今?因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曾说:“《诗经》——先民之生活,历史的痕。”它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秦始皇、李世民治世理政取其理念,李白、杜甫、苏轼作诗从中借鉴。它是植物图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据于它;它还是著名的起名图鉴,杜如晦、傅斯年、林徽因、梁思成……那些来自《诗经》的名字,拥有独特意蕴,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名字取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从出生那天,冥冥之中她就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它更是成语图鉴,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辗转反侧、泾渭分明、巧舌如簧、信誓旦旦等,都源于《诗经》。孔子对《诗经》推崇备至,他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包罗万象,展现了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涵盖爱情、战争、风俗、祭祀、宴饮、劳作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与独特风俗,被誉为“道德之源”和“文化之根”。那些诗,也因为直率而无比鲜活,因为诚实而无比生动。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民族,那一定要读《诗经》。
我喜欢《诗经》,还因其语言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叠字、叠韵、双声的运用,使诗篇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流畅;《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优美,通过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们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转换成优美的诗意表达,“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人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诗经》凝聚着民族智慧与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先民,他们欢歌笑语,他们怨恨愤怒,他们放声歌唱。我吹过他们吹过的风,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遇见一次,铭记一生,我愿永远与《诗经》相伴。
(诸城市繁华初级中学 孙鲁 指导教师 曹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