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视听

Cool audiovisual

非遗传承的青春密码———纪录片《守护非遗之美》带来的启示

发布日期 : 2025-08-26 点击次数 : 1334 来源 : 邢 媛
      纪录片《守护非遗之美》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转型与重生。从华阴老腔的校园传承到侗族大歌的村寨挑战赛,《守护非遗之美》记录的是一场与文化记忆的对话,也是一场传统与青春的美丽邂逅。
      华阴老腔的传承案例堪称优秀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典范。这个发源于陕西华阴地区的古老戏曲形式,以其“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艺术特色被誉为“黄土高原摇滚”。2006年,华阴老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纪录片详细讲述了这项艺术从濒临消亡到重获新生的蜕变历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华阴老腔保护中心开创的“大中小一体化”传承模式:在渭南师范学院成立专业的老腔乐队,由华阴老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和其他老腔艺人为学生辅导,形成“老艺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传帮带机制。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概不外传的家族戏”的封闭性,更让老腔艺术在教育体系中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侗族大歌的保护实践展现了另一种传承智慧。作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侗族大歌的保护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挑战。纪录片中,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凤英依托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政策和环境,利用乡村资源做起特色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侗寨大歌挑战赛,激发传承内生动力。这种做法的精妙之处在于:一方面通过竞赛机制调动年轻人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艺术形式的文化本真性。
      纪录片《守护非遗之美》告诉我们,非遗保护不是要让时间停滞,而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新生。就像华阴老腔既保持了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侗族大歌既扎根乡土又面向世界一样,真正的文化传承永远是在守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