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艺苑

Campus art show

“雕虫”六载 我心依旧

日期 : 2024-06-25 点击次数 : 118 作者 : 李少杰 学校(单位)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习印六载有余,古老的篆刻艺术与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愈发紧密。

孩提时,我便听闻曾祖父即以篆刻为业。曾祖父治印的技艺在当时的济南府中小有名气,还曾为政府刊刻过官印。先前的店铺开在泉城路上,名为鸿庆斋。爷爷曾带我去寻找过店铺的原址,今日已建成一座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冥冥之中,这土地亦似是一种传承。

爷爷曾给我看过曾祖父刻的小印,真可谓精巧绝伦,印方直径不过一厘米,却半阳文半阴文刻了三字,是爷爷的名字。我自那时起,便对篆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惜祖父一辈未曾传承这门传统技艺,我习篆刻之路,只得自己慢慢摸索。我初刻印石,是十岁时,所用的工具是一柄半锈的刻刀,和一方浙江红石印。我在影印本《六朝文絜》上看见许梿先生珊林隶古一印的朱蜕,将它摹在印面上,凑刀刻制。那时还不知何谓刀法,只是一通横冲直撞,最终印出的朱蜕,与原印相差甚远,倒颇有白石老人的风貌。然而治印过程中那种痛快淋离的感觉将我深深吸引,由此开启了我的痛并快乐的雕虫生活。

初学篆刻的日子里,在慢慢摸索篆刻技巧的过程中,亦有一次受伤的经历,令我难忘。那日我如常刻着小印,渐渐入了神,一刀冲下去,结果误伤了左手,我猛地抽出一张纸巾握在手里,犹专心于经营印面,所幸印面没有大碍。直至雕琢完成,才发觉有些许痛感,只见纸巾上已开出一朵红花。后来恩师韩天衡先生鼓励我说:“一定要把这门传统艺术做好,才能对得起那次出血。这些温暖鼓励的话语,也成了我在制印之路上继续前行的无穷动力。

十二岁时,母亲带我拜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刘繁昌先生。刘先生见我的印稿,先是赞我小小年纪便能凑刀治印,后又给我提出建议:印虽方寸,需有雄浑之气。为此我临摹了一些篆刻名家如让翁、缶庐等的大印后,方始觉自己在创作时有些许大气之意,更感受到篆刻的神奇。印面虽然只是方寸,却能刻出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此时,我最钟爱缶翁吴昌硕的印风。世人谓缶翁诗书画印四绝,其中印与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缶翁篆刻的高浑气概,不能离开他于书法名帖石鼓文中参悟的古意。我于此时也开始书法的临摹,秦诏版、石鼓文、钟鼎文等讲求金石之气的名帖让我受益匪浅。我想,金即三代吉金,石即汉魏刻石,通秦汉之书,自能得金石之气。

十四岁时的暑假,我摹刻了约有百方秦汉古印,古印浑厚的线条、率意的残破间蕴藏的金石之气,让我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摹刻时,我任印刀在石面上游走,披削、崩破,或冲或切,合于古意锈蚀,刀石之间,似乎融合了今古之意。再看曾祖父刻制的小印时,亦品出秦汉的味道。曾祖父的治印字形出于端庄严谨的汉篆,其刻线,亦得秦汉铁画银钩之气。

到十五岁时,我对自己的篆刻已有相当自信。是年冬月,参与西冷印社·天元杯篆刻大赛,获二等奖,欣喜万分,不仅为我获此奖而欣喜,更因见到与我同好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龄人而欣喜。感叹这历经千年岁月的篆刻艺术,犹在这片大地上传承,生生不息。

后来祖父写诗祝贺我,只道:“家传之宝几失尽,喜有后人砺刀锋。

回首六年有余的篆刻之路,游于艺中,参悟古趣,既获嘉奖之喜悦感受,亦得秦汉之刚毅精神。我想,我会一直坚守这方寸之地,传承这千年国粹,矢志不渝。

对联  魏碑

癸斋

杰之玺


李氏

李元始印

李酉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