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中的时代悲歌与希望之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充满生机,英雄往往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在编写《呐喊》小说集之前,鲁迅先生为启发民众思想,已付出诸多努力。他曾感慨:“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份寂寞与无奈,促使他在新文化运动时,受友人邀请,决定以笔为剑,惊醒“熟睡的人”,寄托“破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呐喊》应运而生,成为时代强音。
《呐喊》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药》这一篇,讲述了在痨病流行的时期,小栓生病,老栓买药的故事。老栓买药时,卖药的黑衣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而人们则如久饿之人见了食物般,争先恐后地购买那所谓能包治百病的人血馒头。这种愚昧无知,对生命的漠视,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麻木与愚昧。老栓虽愚昧、迷信,但朴实、勤劳、善良,他的形象在寥寥几笔中被勾勒得栩栩如生。相比之下,康大叔的凶狠残忍、贩卖人血馒头的行为,与夏瑜的英勇无畏、宁死不屈,形成了鲜明对比。夏瑜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者,在牢中仍坚持“劝牢头造反”,其精神令人动容。然而,这样的人血馒头治病事件,只是当时干万悲剧中的沧海一粟,却坚定了鲁迅先生写作的决心,以唤醒麻木的民众,批判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一件小事》则通过讲述京城车夫扶起被撞倒的老女人并自首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平凡人的高尚品质。车夫在不确定老女人是否真的摔伤的情况下,依然敢于承担可能不属于他的责任,这份勇气和善良令人感动。鲁迅先生通过这件小事,表达了对平凡而高尚的人的赞美,同时也指出,要拯救民族危亡,仅靠宣传是不够的,更需要这样勇于担当的普通人。
《白光》则揭示了读书人对功名的狂热追求及其造成的悲剧。陈士成在县考榜上拼命搜寻自己的名字无果,便因多次考试失利而绝望,最终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银子,产生幻觉,溺水身亡。陈士成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命运的缩影。在那个冷漠麻木的社会,陈士成的命运早巳注定。
《呐喊》通过描写底层人民及小官僚的故事,如封建守旧、思想迷信的老栓,随波逐流、装腔作势的七斤嫂,迂腐古板、故弄玄虚的赵七爷等,揭露了愚民政策下旧社会的丑态。但同时也通过夏瑜、车夫等人的形象,告诉我们希望犹存,猛士还将继续前行,在呐喊声中,旧社会的桎梏终将被打破。
《呐喊》无疑是黑暗社会中的一声炮响,振聋发聩。鲁迅先生以笔为炬,指引光明大道;向浓雾呐喊,唤醒了无数青年。这种冲破云层的呼号,加速了青年一代的思想解放,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诸城市繁华初级中学 秦心 指导教师 曹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