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围城,走出围城——重读《围城》
“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就出自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的扉页。
《围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想当年,钱锺书先生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完成这本书。两年里,先生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妻子杨绛的不断督促,先生才抽出时间,完成了此书。在这本书里,钱锺书先生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此“致身于国”“还政于民”。
在《围城》里,钱锺书先生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以及他各种遭遇的描写刻画,以幽默的语言和毫不留情的讽刺手法,呈现出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印证出了当时社会上的多重围城。
合上书,反复咀嚼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常会浮现出旧中国病态知识分子的群像。软弱无能而尚存正气者,如主人公方鸿渐;外表柔弱而城府颇深者,如孙柔嘉;外表文雅,实则自私刻薄者,如苏文纨。此外,还有老奸巨猾者如高松年,猥琐恶毒者如韩学愈,阿谀逢迎者如顾尔谦……正是对这些人物的细致刻画,才有了这独具风格的《围城》。
读完整本书,我渐渐明白了书中“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深刻含义。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围城》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追求,求之不得和求之所得后的不满足和厌烦。二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人生万事。
“围城”的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句话乍一看起来好像有点儿悲观,但都是深埋在冷静之下的严肃的结论。一如钱锺书先生本人的一生。他揭示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与承认,让我们明白追求的意义。
或许这正是《围城》的意义所在。最后,用钱锺书先生的话结尾:“笔砚犹堪驱使在,姑容涂抹答年华。”
(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 褚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