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伤下的小温暖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很多人曾思考过的问题。《活着》这本书篇幅不长,我一天就看完了。余华的悲剧写得很特别,也很深人人心。我在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彻骨的悲凉,还有几分微不可察的温暖。
那么余华笔下的悲剧特别在何处呢?书中的许多人物结局都很悲惨,有庆、家珍、凤霞……生离死别往往是最容易触动人心的话题,可余华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人物的死。有庆死时,“脑袋一歪摔在了地上”;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家珍的死更是一笔带过—— “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 家珍也死了。”苦根的死看起来更加荒诞,他竟是吃豆子撑死的。书中偶尔有大篇幅的温情场面,令人心中充满平静和安逸,使我曾一度认为,或许他们的好日子要来了吧。当福贵去看有庆跑步时,我想他们以后一定会过得更好吧,然而——“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凤霞嫁给二喜后,日子过得多么幸福,后面福贵与苦根两个人的生活也是那么温馨,可最终都出乎意料地成了悲剧。当读罢最后一个字时,我发现,余华的描写就如同溪水一般 ,不知不觉间渗透我的心。他对死亡的一笔带过,让人感觉生命是那么易逝;他笔下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让人看到了命运的无常;悲惨的遭遇和温情的场面穿插反复,更让人意识到生活的残忍。所以,不知不觉中,读者的心理防线已经在余华的笔下溃不成军。
但我又为何能感受到温暖呢?正如余华在序言里所说:“在旁人眼中,福贵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到了幸福。”或许不仅是福贵,书中的每个人物的一生,对于他们自身而言都是幸福的。福贵一直相信,他有世上最好的老婆和最好的孩子,尽管经历了一次次的生离死别,可他心中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有庆呢,他最终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而且死之前一直心怀为校长做贡南献的骄傲和激动,懵懂又快乐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凤霞也是幸福的,虽聋虽哑,却有怜爱她的父母,更有爱她如命的丈夫,或许她离开时,也对孕育了一个新生命满怀欣喜吧。我们觉得这些人悲惨,可是评价一个人的一生,却不能只看死亡。作为旁观者,永远只能体会到人物的死带来的悲痛,永远只能以上帝视角俯瞰着他们]悲惨的结局,却很难真正走入角色,体会那些大悲伤中的小温暖。
我相信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并不是传播悲伤和痛苦,而是想让我们体会到在万般艰辛之下仍能为生活而战的坚韧和乐观。福贵、家珍、二喜,他们都承受着命运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不幸,可他们没有像春生一般自我放弃,而是一直以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 ,主动挑起生活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苦难的环境下,他们不是以行尸走肉的状态幸存于世,而是以不屈的姿态活着,这是他们身上的伟大和光辉。
书的开篇,老了的福贵对着一头牛吆喝:“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喊,他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这一段话,福贵说的是牛,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呢?他日日喊着他所爱之人的名字赶牛,也是在安慰自己,让自己不那么孤单。孤身一人的世界里为了活着而活着,也需要一个心灵的支撑。而支撑福贵的,便是和家人一起时温暖幸福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