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内实践基地 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中心初中劳动教育纪实
通讯员 王谋利/文 刘廷梅/摄影
“我们的玉米丰收啦!”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悦耕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看着亲手种植的玉米喜获丰收,脸上洋溢着笑容……
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中心初中围绕“让劳动注入每一名学生的心田”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校劳动资源优势,分别开辟校内种植实践基地“悦耕园”和“勤耕园”,上好校内劳动实践第一课。
在开心农场里体悟成长之乐
基地一共划分为十三块种植责任田,其中十块为各班包干责任田,种植蔬菜、庄稼,由各班的劳动教师组织学生种植实践,外聘有经验的教师作为种植顾问;余下三块种植责任田为教师的实践基地,以尝试各类蔬菜的种植为目标,为组织同学们进行劳动实践提供指导和示范。
农耕园里的承包责任田前都挂着醒目的班牌,根据不同班级特点,教师引领确定耕种主题。根据季节不同,教师利用劳动课堂带领同学们体验不同的种植项目,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时令知识,一方面让他们认识丰富的农作物种类。
一年四季,同学们活跃在实践基地,忙碌着、快乐着、品味着:春天播种希望,夏天采摘甜蜜,秋天收获快乐,冬天静候更大的收获与美好。八年级(1)班的李易轩同学说:“亲手种下的种子,在我们的呵护下渐渐发芽成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在这里,我们挥洒汗水,学会了团结协作,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
在日常劳动中感悟劳作不易
学校对各班在实践基地日常劳动及人力资源配置作了统筹安排,确保每次劳动“三有”——有时间、有指导、有内容;确保每年劳动“五有”——有劳动、有收获、有体验、有故事、有评价,体现完整的劳动教育生态链。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学校把班级分组,每组轮流一周到基地躬身管理,并填写观察日记。看着麦苗、豌豆苗、蒜苗等破土、顶盖、冒芽、长叶、攀爬等,同学们既兴奋又紧张,小小的田地里流淌着同学们的汗水。七年级(5)班的姚伊琳同学说:“在学校劳动基地的劳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土地坚硬,难以翻耕,大家齐心协力,轮流用工具松土。接着,种子发芽率不高,我们请教老师后,调整了播种方法和浇水频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也学会了团结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看着逐渐长大的幼苗,我们心中产生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多学科融合中感受劳动魅力
学校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对劳动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打通课堂、种植的界限,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跨学科统整”,既有“学科与活动统整”,又有“校内与校外统整”等。课程不再是单一学科“孤军作战”,关联与整合成为课程实施的常态,共同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在不断认识实践、不断加深探究的过程中,不是把劳动种植基地当作简单的劳动场所,而是将劳动种植基地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依据四季时令变化规律,在种植基地分期分批开展“种一收一品一颂”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在“做(动脑、动手)中(经历、探究)学(重建构、提能力)”。“学校劳动基地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当同学们亲手翻土、播种、浇水,看着幼苗茁壮成长后,他们会懂得收获的不易。愿他们在劳动中感悟生活的真谛,收获知识与成长,让劳动的精神伴随同学们一生,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为未来的精彩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党总支书记牟伟宗说。
我们的花生成熟了
看看我们的糯玉米
亲手种植的黄豆成熟了
与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个影
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