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园子
发布日期 : 2025-06-25
点击次数 : 577
来源 : 李秀萍
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圃,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觉得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花,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除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微信传给我。有时,她还会用视频为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在清澈的天空下,园子中的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正在盛开。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其实,母亲所种的花,在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那些寻常的花开在母亲的花园里,却给了我不同寻常的美感。
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以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攀缘物后四处伸展,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
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乐和。我想起《闲情偶寄》中的话来:“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这就是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荚,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一晃你都七十多了!”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歇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荚,唠家常……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12日,有改动)
【赏析】
《母亲的园子》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李秀萍用温柔的笔触,将母亲精心打理的园子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这个园子不仅是菜园,更是花园;不仅是土地,更是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表达。
一、园子里的生机与浪漫
文章开篇便勾勒出一个特别的园子。在家乡,每户人家房前都有园子,但母亲的园子与众不同———她既种蔬菜,也种花卉。春天来临时,母亲像养育婴儿般呵护花苗,即便父亲和邻居觉得“种花不如种豆角实惠”,她依然乐此不疲。夏日里,藤蔓植物爬上屋檐,牵牛花在玉米地中自在生长,小葫芦垂挂在窗前,每一扇窗都成了流动的风景画。到了秋冬,园子虽然凋零,但白雪覆盖的土地下仍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四季轮回中,园子不仅是食物的来源,更成了母亲表达美的舞台。
作者用细腻的描写让我们“看见”园子的美:红得像火的大丽花,粉得像霞的牵牛花,还有母亲用手机拍下花朵的瞬间,将这份美丽传递给远方的孩子。这些细节像一串密码,悄悄诉说着母亲对家人的牵挂。
二、文字中的“画笔”与“音符”
李秀萍的写作手法像一位画家兼诗人。她善用色彩与比喻,把花朵的颜色比作“火”与“霞”,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那片绚烂;她还会给植物“注入生命”,比如写牵牛花“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仿佛它们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田野里蹦跳嬉戏。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园子里的花草都有了性格和表情。
文章的结构也暗藏巧思。作者以四季为线索,从春日的播种写到冬日的沉寂,像缓缓展开一卷山水画,让读者感受时光的流动。同时,她由近及远地描绘园景:先写窗前的葫芦,再写墙上的藤蔓,最后延伸到远处的玉米地,画面层次分明,如同一部慢镜头纪录片。
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情感。母亲照料花朵时“像养育婴孩”,和女儿一起扒豆荚时轻声唠家常……这些平凡的场景,因为浸透了爱与温暖,变得格外珍贵。作者没有直接说“母亲多伟大”,却让我们从一朵花、一根藤蔓中读懂了母爱。
三、园子教会我们的三件事
1.美与实用可以共存。邻居们觉得种花不如种菜实惠,但母亲用行动证明:生活需要粮食,也需要诗意。就像我们的房间既要整洁,也可以用一幅画、一盆多肉装点心情。
2.耐心等待会有惊喜。从春种到秋收,从冬雪到新芽,园子的四季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需要时间成长。学习、友谊何尝不是如此?
3.爱藏在平凡小事里。母亲拍照分享花朵,其实是在说:“我想你了。”她精心布置藤蔓,其实是在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中最珍贵的爱,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瞬间。
试着像作者一样观察生活吧!
读完这篇文章,不妨去看看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小园子”:也许是阳台上外婆种的小葱,也许是小区里开满蔷薇的墙角。如果用一种植物比喻你的家人,你会怎么选?(比如:爸爸像橡树,看似严肃却默默守护;妹妹像含羞草,活泼又有点儿害羞。)愿我们都能像李秀萍和她的母亲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种下属于自己的“花”。
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觉得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花,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除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微信传给我。有时,她还会用视频为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在清澈的天空下,园子中的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正在盛开。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其实,母亲所种的花,在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那些寻常的花开在母亲的花园里,却给了我不同寻常的美感。
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以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攀缘物后四处伸展,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
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乐和。我想起《闲情偶寄》中的话来:“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这就是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荚,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一晃你都七十多了!”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歇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荚,唠家常……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12日,有改动)
【赏析】
《母亲的园子》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李秀萍用温柔的笔触,将母亲精心打理的园子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这个园子不仅是菜园,更是花园;不仅是土地,更是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表达。
一、园子里的生机与浪漫
文章开篇便勾勒出一个特别的园子。在家乡,每户人家房前都有园子,但母亲的园子与众不同———她既种蔬菜,也种花卉。春天来临时,母亲像养育婴儿般呵护花苗,即便父亲和邻居觉得“种花不如种豆角实惠”,她依然乐此不疲。夏日里,藤蔓植物爬上屋檐,牵牛花在玉米地中自在生长,小葫芦垂挂在窗前,每一扇窗都成了流动的风景画。到了秋冬,园子虽然凋零,但白雪覆盖的土地下仍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四季轮回中,园子不仅是食物的来源,更成了母亲表达美的舞台。
作者用细腻的描写让我们“看见”园子的美:红得像火的大丽花,粉得像霞的牵牛花,还有母亲用手机拍下花朵的瞬间,将这份美丽传递给远方的孩子。这些细节像一串密码,悄悄诉说着母亲对家人的牵挂。
二、文字中的“画笔”与“音符”
李秀萍的写作手法像一位画家兼诗人。她善用色彩与比喻,把花朵的颜色比作“火”与“霞”,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那片绚烂;她还会给植物“注入生命”,比如写牵牛花“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仿佛它们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田野里蹦跳嬉戏。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园子里的花草都有了性格和表情。
文章的结构也暗藏巧思。作者以四季为线索,从春日的播种写到冬日的沉寂,像缓缓展开一卷山水画,让读者感受时光的流动。同时,她由近及远地描绘园景:先写窗前的葫芦,再写墙上的藤蔓,最后延伸到远处的玉米地,画面层次分明,如同一部慢镜头纪录片。
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情感。母亲照料花朵时“像养育婴孩”,和女儿一起扒豆荚时轻声唠家常……这些平凡的场景,因为浸透了爱与温暖,变得格外珍贵。作者没有直接说“母亲多伟大”,却让我们从一朵花、一根藤蔓中读懂了母爱。
三、园子教会我们的三件事
1.美与实用可以共存。邻居们觉得种花不如种菜实惠,但母亲用行动证明:生活需要粮食,也需要诗意。就像我们的房间既要整洁,也可以用一幅画、一盆多肉装点心情。
2.耐心等待会有惊喜。从春种到秋收,从冬雪到新芽,园子的四季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需要时间成长。学习、友谊何尝不是如此?
3.爱藏在平凡小事里。母亲拍照分享花朵,其实是在说:“我想你了。”她精心布置藤蔓,其实是在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中最珍贵的爱,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瞬间。
试着像作者一样观察生活吧!
读完这篇文章,不妨去看看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小园子”:也许是阳台上外婆种的小葱,也许是小区里开满蔷薇的墙角。如果用一种植物比喻你的家人,你会怎么选?(比如:爸爸像橡树,看似严肃却默默守护;妹妹像含羞草,活泼又有点儿害羞。)愿我们都能像李秀萍和她的母亲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种下属于自己的“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