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Reading room

把书读薄

发布日期 : 2024-07-24 点击次数 : 165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把书读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把书读薄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把书读懂。读懂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由浅入深、持续积累的过程,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要真正把书读懂读透,需下慢功夫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曾作《攻书》一诗:“读书如垦地,斩棘铲不平。读书如攻城,坑道要打通。剩勇追穷寇,寸土在必争。痛打落水狗,不使逃再生。排除其糟粕,缴获其精英。如斯读书者,方可为之攻。他把读书视为垦地”“攻城,把书本上难懂的地方比作敌人的堡垒,并下定决心要攻下来。尤其对那些经典精要之书,更需要文火煨炖、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到真理的味道,领悟出活的灵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如此读来,才能读出书中的精髓要义,才能和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其次,把所读所获化为己有。巴金先生有句名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智慧和经验,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智慧是死的,要把它变成活的东西,赋以时代生命,活以用之,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与思考共为一体,相辅相成,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代人在总结读书经验时,有这样一条——读书要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所谓出乎其外,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跳出书本,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对此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了,把它变为我的肉,这就对了……更有当代学者提出化为血肉的阅读,其大意就是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也不要尽信书,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书中的内容、思想融会贯通;进而进入性格,进入精神,成为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

第三,要做到学而为用。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活学活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清代诗人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中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解释道,蚕吃桑叶吐丝,蜂采百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叫取神。读书的根本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效果。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为己有,派上用场,才算是学得精彩、学得有效。正如毛泽东主席所强调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我想,那会心的微笑应该就是运用读书产生的效果吧,也是读书由的质的飞跃。

于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