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Reading room

那些年,陪伴我的《月亮和六便士》

发布日期 : 2020-04-13 点击次数 : 742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一个人待在画室里,提笔作画,间或轻抿一口涩涩的咖啡,目光便落在那本新近淘来的书——《月亮和六便士》上。


这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书的主人公——原本富有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甘愿舍弃美好的生活,只身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与土著居民和谐相处,还把纯粹优美的大溪地“请”入画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这位天才画家果断坚守了初心。


多年以前,我在一位高中学长那里第一次看见了这部小说。书的扉页破旧不堪,书名却清晰可辨。书的主人——这位学长是我们画室里年纪最长的一个,为了考取向往的美院,他已经复读多年。我之所以留意他,是因为他是画室里最用功的那一个。例如,在我们甩甩手腕、瞎聊一通时,他的铅笔依旧在纸上沙沙作响;在我们忍不住对某个热播的偶像剧津津乐道时,他伫立于画架前,或颔首而笑,或摇头轻叹。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就发现了感同身受的一句话:“有时一个人偶然来到某地,会有莫名其妙的归属感,这就是他寻找的家园。他将融入自己从未见过的环境,与从未谋面的人相伴,似乎生来就和这一切相熟,在这里他终得安歇。”


高中学业的忙碌可想而知,特别是我们。除了文化课的学习,中午、课外活动与晚自习时间还要进行绘画训练。那时候,“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才转学特长”是很多人的共识。我的文化课成绩其实可以相对稳妥地备战高考,然而我的这一选择却使自己成为“不务正业”的典型。他们戏谑我是逆风而行,殊不知,我只是兴趣使然罢了。


我向学长借来《月亮和六便士》,心中苦恼时,就默念里面的励志金句:“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没错,我何不勇敢地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教室、画室,我很快适应了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同窗们大都从小学习绘画,最晚的起步也在中考之前,只有我在高中文理科分班以后才真正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问题接踵而至。那段时间,左手拿烧饼油条,右手抓画笔,是我的日常写照。临近熄灯,在宿管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我才回宿舍休息。我曾经画过透视关系不太准确的素描,画过色调略显沉闷的水粉,连15分钟的速写也因抓不住动态而颤颤巍巍羞于落笔……瞅着画室里别人大把的得意之作,我一度心灰意冷,甚至萌生些许退意。


“绘画是颇为魔幻的东西。有的人基本功不错,但一味流于程式便难有突破;有的人起步虽晚,但通过扎实训练却能唤醒思维里的灵气……”关键时刻,美术老师的一番开导令我豁然开朗。这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见解不谋而合:“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看过书,我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为那个富有灵气的绘画者。


在我踉跄而努力的步伐里,学长终于接到了美院的录取通知书。离校前夕,他把心爱的《月亮和六便士》塞给我:“留着做个念想哈。”我接过来,郑重其事地点点头。


高二下学期起,我们赶往省城集训。春雪初融,夏花繁盛,秋叶翩然……时间就这样在指缝里溜得飞快。不知不觉,各大院校的考试通知接踵而至。考试在即,争分夺秒显得尤为重要。燕子山脚下宽敞的画室里,铅笔、水粉笔、勾线笔……我们激情洋溢并有条不紊。“也许,要品味生活的浪漫,你得有点儿演员精神,必须像个旁观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既超然事外又忘我投入。”偶尔再读《月亮和六便士》,我不由诧异,近百年以前成书的它居然能和我当时的生活如此契合。那种与绘画相伴而发的“小确幸”,那种循光而行的“微幸福”,让人喜忧参半,更乐在其中。


四处赶考时,《月亮和六便士》一直贴心地待在我的书包里。每次进场前,我都把它小心翼翼地搁置在考场外的收纳桌上。最后一场艺考结束,我突然发现书不见了。是谁不小心拿错了吗?我想到数个答案,但甘愿认定了一种可能:拿走它的人,必然是如我一样对它一见钟情的人,必然是如我一样最需要它的人。


月亮是诗与远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思特里克兰德。就像毛姆在书中所言:“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恪守本心且向着远方,这不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吗?


许多年以后,我仍在惦念那本曾经陪伴我走过备考之路的《月亮和六便士》。得空买来这一本,信手翻开,竟似乎从未别离。


肥城市孙伯中学   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