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
发布日期 : 2025-07-25
点击次数 : 221
来源 :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作“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儿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充满温情与哲思的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非同寻常的亲情纽带。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不仅记录了与父亲相处的点滴瞬间,更深刻地探讨了理想父子关系的真谛。
《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温馨而独特的标题,不仅是对作者与父亲关系的高度概括,也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在汪曾祺的笔下,父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那个严厉、权威的形象,而是一个智慧、随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朋友。这种关系的建立,源于父亲对子女的理解和尊重,以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爱和依恋。
汪曾祺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性情温和的人。他不仅精通绘画、音乐,还擅长雕刻、剪纸等手工艺。这些才艺不仅为家庭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也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熏陶。在父亲的引导下,作者逐渐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父亲还注重培养作者的独立性和创造力,鼓励他自由探索、自由表达。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作者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自由、敏感的心灵,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
文章中,汪曾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谊。比如,父亲带孩子们放风筝、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唱戏伴奏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也让作者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欣赏美、创造美。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让作者感受到了父亲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更加自信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除了展现父亲的智慧和才艺外,汪曾祺还特别提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学业态度。他认为,父亲对自己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当自己国文成绩优异时,父亲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当数学成绩不佳时,父亲则表现出理解和包容。这种教育方式,既体现了父亲对传统教育的超越,也彰显了他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同。
在文章中,汪曾祺还深刻地反思了理想父子关系的内涵。他认为,真正的父子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父亲不仅要关爱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而子女也要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珍惜这份难得的亲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既亲密又独立的关系,让彼此都能在对方的帮助下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自己与父亲关系的描绘和反思,汪曾祺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他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多年父子成兄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汪曾祺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让我们对理想的父子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以这篇文章为鉴,努力营造一种更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爱与被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作“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儿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选自《汪曾祺全集·散文卷》,有删改)
【赏析】《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充满温情与哲思的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非同寻常的亲情纽带。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不仅记录了与父亲相处的点滴瞬间,更深刻地探讨了理想父子关系的真谛。
《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温馨而独特的标题,不仅是对作者与父亲关系的高度概括,也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在汪曾祺的笔下,父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那个严厉、权威的形象,而是一个智慧、随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朋友。这种关系的建立,源于父亲对子女的理解和尊重,以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爱和依恋。
汪曾祺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性情温和的人。他不仅精通绘画、音乐,还擅长雕刻、剪纸等手工艺。这些才艺不仅为家庭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也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熏陶。在父亲的引导下,作者逐渐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父亲还注重培养作者的独立性和创造力,鼓励他自由探索、自由表达。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作者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自由、敏感的心灵,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
文章中,汪曾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谊。比如,父亲带孩子们放风筝、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唱戏伴奏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也让作者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欣赏美、创造美。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让作者感受到了父亲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更加自信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除了展现父亲的智慧和才艺外,汪曾祺还特别提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学业态度。他认为,父亲对自己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当自己国文成绩优异时,父亲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当数学成绩不佳时,父亲则表现出理解和包容。这种教育方式,既体现了父亲对传统教育的超越,也彰显了他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同。
在文章中,汪曾祺还深刻地反思了理想父子关系的内涵。他认为,真正的父子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父亲不仅要关爱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而子女也要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珍惜这份难得的亲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既亲密又独立的关系,让彼此都能在对方的帮助下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自己与父亲关系的描绘和反思,汪曾祺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他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多年父子成兄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汪曾祺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让我们对理想的父子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以这篇文章为鉴,努力营造一种更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爱与被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