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论坛

Youth forum

AI越来越“万能”,应欣喜还是担忧?

发布日期 : 2025-07-25 点击次数 : 426 作者 : 无棣县水湾镇中学 张雅楠 学校(单位) : 来源 :

      时下,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爆火,“人工智能(AI)+”也愈发融入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丰富的知识储备、优美的文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于这个“万能伙伴”,有人为找到得力助手而感到欣喜;有人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认为AI会使人产生依赖心理,降低思考能力;也有人疑惑有了AI之后学习是否还有意义。对此,你认为应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AI?

      “这道题用AI查一下不就行了?”同桌戳了戳我的胳膊,指着数学作业最后一道几何题说。我犹豫了一下,掏出手机,打开人工智能App,对着题目拍了张照。不到五秒,屏幕上就跳出了完整的解题过程,甚至还有动态图形演示。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多了个鲜红的“优”字。可老师讲评时,我却心虚地低下了头———那些辅助线是怎么画的?定理是怎么串联的?我好像什么都没记住。  
      上周末的物理实验作业,老师要求我们设计一个“纸桥承重”方案。我习惯性地想求助AI,却被小组长拦住了:“试试自己动手吧,万一AI给的方案超纲了呢?”我们握着铅笔杆,在草稿纸上画了擦,擦了又画,最后用瓦楞纸折出三角形结构,竟然撑住了3公斤的砝码!虽然我们组的成绩不是全班最高,但亲身摸索出答案的成就感,比直接复制AI给出的“完美方案”更让我们激动。  
      回家后,我翻出之前借助AI完成的作业重新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依赖AI“投喂”答案的解法,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而自己磕磕绊绊想出来的解法,却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清晰。这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话:“拖拉机耕地快,但老农还是得学会扶犁。”或许AI就像智能拖拉机,能帮我们翻松知识的土壤,但播种、浇灌、除虫,终究要靠双手。  
      现在的我,遇到难题时先画满三张草稿纸,实在没思路再对照AI的解析找突破口;写作文时坚持自己列大纲,只在卡壳时让AI推荐几个比喻句。最近一次测试,我的数学成绩比之前依赖AI时提高了8分———原来,真正让大脑变强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思考时“烧脑”的灼热感。  

(指导教师   王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