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二三谈
凡事都是讲究方法的,读书亦不例外。读书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这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文化水准、阅读需求等相关。所以说,不要盲目效仿,更不可照抄照搬,适宜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为一名教书匠,我与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借鉴归纳了深受其益的几种小方法,今涉笔成文,是为交流分享,如能帮助到他人一二,那将是倍感欣慰的事了。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读书不二,即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是曾国藩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不实践于行,很难体会到其独到精妙和简单实用。
我们读书时,都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面对的书很多,有的书读了一半就放下了,有的书刚刚读就停下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好像读了很多书,实际上呢?并没有真正读完读通读透一本书。
为此,我在读书和教书中,就时常警醒自己和劝诫学生。读书万不可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掰一个扔一个;更不可像《小猫钓鱼》故事中的小猫那样三心二意。读书一如挖井,与其挖很多口无水的浅井,不如专心挖一口有水的深井,如若不然,最后一口水也喝不上。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只是与其打个招呼握握手,不经过全面了解和深入交流,就不会成为朋友,更别谈成为知己。
如此看来,曾国藩之“读书不二”,能药读书之病了。读书之人,不妨一试!
阅读有得,随手笔之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增强理解,还能积累素材、储备资料等等,是一种好习惯,更是一种好方法。徐特立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治学经验,更是对此的升华,不但受到伟人的推崇,也被大家广泛认同。
作为受益者,我多年来致知力行。读书时,习惯了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边看边写,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随手记录下来。有时会直接在书上涂鸦,前提是自己的书。把读书时的思想、见解、质疑、联想等,作为点评、批注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来;看到好的词语、句子和精彩的段落就直接勾画出来;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一定会查字典弄清词义,写在空白处;甚至还会把别处与本书有关联的内容抄写到书上。以上种种,不但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而且方便日后查找备用。
事过经年,再读自己做过批注的书时,看到那些记录自己所思所想的文字,有的稚拙,有的好玩……每每都会心而笑,如故人朋友般亲切,还会有一种秋收般的获得感,特别幸福,特别美好。阅读有得,随手记之。不管对谁,都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
闲暇读书,恒心为之
常听人抱怨没有时间读书,我认为这不是理由,而是借口。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是会有的。”
大家工作学习都比较忙,要拿出整块的时间读书确实很难,可零碎的时间还是有的。比如出差、等人、候车、排队、茶余饭后、睡觉之前等等,与其让这些时间白白流逝,不如用来阅读,这就是我想说的另一种实用有效的读书方法。
李克强总理曾讲过:“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可以说终身受益。”
闲暇读书,藏着一个人的未来,做一个有心的阅读者吧。利用好零碎的时间,把它变成一种习惯。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会化零为整,获得巨大的收获。我读过的书,大部分就是这样读完的,在与学生和朋友交流中,大家也都非常认同此种方法,屡试不爽,有心阅读的朋友,不妨知行合一!
(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 孟秀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