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视听

Cool audiovisual

聆听中国古典音乐的动听旋律——中国古代十大名曲赏析(一)

发布日期 : 2020-04-13 点击次数 : 20433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一段美妙的音乐可以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更是如此,当那婉转悠扬的旋律倾泻而出的一刹那,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梅香、是落雪,更是对生命的呼唤……


《高山流水》:琴声绕梁遇知音

 

《高山流水》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相传先秦时期,一天,琴师俞伯牙在荒郊野外弹奏古琴,樵夫钟子期恰巧路过,被伯牙那美妙的琴声深深吸引住了,他不由驻足聆听。当伯牙的琴声旨在赞美巍峨的高山时,子期说道:“这琴声真好听,那高耸入云的泰山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当伯牙的琴声转而表现滔滔的江水时,子期又道:“我感受到那汹涌澎湃的江河,此情此景多么壮阔啊!”伯牙通过弹奏这首曲子,有幸遇得子期这一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便觉得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于是,他便将琴摔坏,将琴弦剪断,永远不再弹琴了。


这首古曲婉转悠扬,刚柔兼并,韵律和谐,仿佛让人置身仙境,忘掉一切烦恼与忧愁,领略到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平和之美。由于这首曲子背后是一段凄婉动人的传说,后人常用此曲表达“知音难求,相知可贵”的情感。


《梅花三弄》:余音为有暗香来

 

《梅花三弄》原是晋朝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一首笛曲,后改编为古琴曲。桓伊出身仕族大家,《晋书》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一次,桓伊正坐车前行,恰巧遇见在码头等船的王徽之一行人。王徽之派人向桓伊传话:“听说阁下擅长吹笛,可否为我吹奏一曲?”因桓伊久闻王徽之大名,一直很敬佩他,今日有缘相遇,便爽快地答应了王徽之的请求,当即为他吹奏了三首曲子,三曲奏罢,便一言未发地上马车走了。桓伊的笛声让王徽之回味无穷,但王徽之也没有露面。从头至尾,两位名士没有一句言语交流,但他们的心灵却是相通的。后来这三首曲子经多次修改,才发展成今天的《梅花三弄》。


梅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它那冰清玉洁、凌寒留香的品质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和推崇,这首古曲也以梅花为对象。曲名中的“三弄”指的是乐曲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作三次重复,旨在歌颂梅花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昂首挺立、傲雪斗霜的品质。此曲前六段是第一部分,节奏轻快,旋律悠长,曲调清新活泼,采用循环体的形式反复演奏,突出梅花无所畏惧的高洁品格。七到十段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的旋律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节奏突然变得急促,旋律跌宕起伏,将梅花在寒风中傲然屹立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展现出梅花千姿百态的优美形象和不屈不挠的坚毅品格。


《夕阳箫鼓》:诗情画意琵琶曲

 

《夕阳箫鼓》是中国古代琵琶曲的代表作之一。有人认为,它的曲情源自唐代诗人张若虚“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阵阵曲声中,《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犹如梦回大唐。


张若虚在初唐时期算不上著名诗人,因此《春江花月夜》刚问世时并不起眼,直到明代以后才被人们发现,后来成为旷世奇篇。这首诗是初唐过渡到盛唐的标志性杰作,孕育着一种“时代气质”,清末文人王闿运评论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根据《春江花月夜》改编的古曲《夕阳箫鼓》,前面几段描绘夕阳倒影于江边的美好景象,中间部分展现出水天一色,月亮在空中若隐若现的奇妙之景,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曲后半部分,节奏忽然加快,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让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尾声部分的节奏转向平缓,随着归舟远去,水面渐渐归于平静,全曲在舒缓平和的旋律中结束,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