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发布日期 : 2025-10-28
点击次数 : 859
来源 : □ 张 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是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来到新疆后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当他望着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父母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在福建……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们内心受到了触动。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他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露出来后,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被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倚窗而望,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这个故事始于一片“光秃秃的石头”构成的裸山矿区,那里没有草木,唯有苦泉水与开山炮声相伴。当胡老师让写《树》的作文时,孩子们因眼前无树而困惑,但孩子们从父母口中得知,每个远离家乡的大人心中都有一棵“家乡的树”———北京的槐树、福建的榕树、老家的桑树……这些树是漂泊者乡愁的寄托。于是,“山前该有一棵树”的呼喊不仅是对绿色的渴望,更成为对“家”的怀恋与精神坐标的追寻。全矿人用拖拉机移栽胡杨树,将它郑重栽在学校操场中央,浇水时“舔干裂嘴唇”的细节,既见生活的艰辛,更显人们愿将珍贵甜水献给希望的虔诚。
文中“树”不仅是一棵树,同时也拥有深层次的意义:它是父母心中的乡愁载体,是孩子们眼中的生命奇迹。这种写作手法,就是象征。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有所借鉴。我们可以“以物载情”———不直接说“思念”“希望”,而让一棵树、一件旧物、一个场景替情感“说话”。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是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来到新疆后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当他望着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父母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在福建……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们内心受到了触动。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他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露出来后,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被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倚窗而望,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摘自《收获》,2021年第3期,有删改)
【赏析】这个故事始于一片“光秃秃的石头”构成的裸山矿区,那里没有草木,唯有苦泉水与开山炮声相伴。当胡老师让写《树》的作文时,孩子们因眼前无树而困惑,但孩子们从父母口中得知,每个远离家乡的大人心中都有一棵“家乡的树”———北京的槐树、福建的榕树、老家的桑树……这些树是漂泊者乡愁的寄托。于是,“山前该有一棵树”的呼喊不仅是对绿色的渴望,更成为对“家”的怀恋与精神坐标的追寻。全矿人用拖拉机移栽胡杨树,将它郑重栽在学校操场中央,浇水时“舔干裂嘴唇”的细节,既见生活的艰辛,更显人们愿将珍贵甜水献给希望的虔诚。
文中“树”不仅是一棵树,同时也拥有深层次的意义:它是父母心中的乡愁载体,是孩子们眼中的生命奇迹。这种写作手法,就是象征。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有所借鉴。我们可以“以物载情”———不直接说“思念”“希望”,而让一棵树、一件旧物、一个场景替情感“说话”。
(李春发 供稿)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