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路 ——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有感
读一本好书,似品珍馐,滋养了我的心灵;如饮清泉,滋润了干涸的心田。
当打开《最初的温暖》一书,《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文映入眼帘,我心里一动,不免有些好奇,哪些句子是属于自己的?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当代中国文学大家陈忠实的一生。最初,我因《白鹿原》而知陈忠实,却只停留在知其名。读罢此文,我更进一步了解了陈忠实。
陈忠实也做过同名文章,与此文却是不同。中学时代的他因得到赵树理和柳青作品的文学滋养,萌发了文学梦。当时,陈忠实虽然没能考上大学中文系,但他的文学梦却像汛期时灞河的水,汹涌、湍急!
1965年出版的《夜过流沙沟》标志着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正式开始。1979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三年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让40岁的陈忠实赢得了“小柳青”的名号,也让他从此走上了专业作家之路。
小说《蓝袍先生》写于1985年,此时的陈忠实想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那一年,陈忠实身着西装,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当他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蓝袍先生”。在剥离的愿望中,他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是大手笔;张炜的《古船》似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的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此后,陈忠实开始重建自我,他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于是长篇小说《白鹿原》成了中国当代文坛的经典。后来,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的春天,陈老走了,他的梦之路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对生活的消极,整日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只会与自己较劲,毫无目标,毫无理想。实现梦想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更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像陈忠实先生一样,经过一次次痛苦的“剥离”,不断“打开”自己,才能突破和找到真正的“我”。
谢谢您,陈老,您的“梦之路”,让我明白自己应该奋力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