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Reading room

二十四桥

发布日期 : 2023-04-25 点击次数 : 153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茅以升


中国修桥,向来有个“收尾工程”是别国所无的,那便是要为这桥题个好听的名字,借以纪事或抒情,而不是简单地用个地名就够了。题名本来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因此而引起误会。诗文中常有一个“桥”字和上面两三个字连在一起,看去好像是有这么一座专名的桥,但又像不过是桥的说明而已。唐代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就是一例。这到底是一座桥的专名呢,还是说有二十四座这么多的桥呢?千年来不少人为这问题做了考证,直到现在,报上还不时有争论。不知什么原因,“二十四桥”这四个字很能引人入胜,我也为它引出一些话来。

杜牧的原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用很少的字,表达出对扬州繁华消逝、人去楼空的感叹。二十四桥和未凋的草一样,依然存在,但江南秋尽,那桥上的吹箫玉人,却不知何处去了,这在明月之夜更是显得凄凉。这里的玉人“何处”,应作玉人“何在”解,来形容往事的不堪回首。往事越繁华,越显出今日的萧瑟。这首诗中,只有“二十四桥”这几个字指出往事的遗迹,因而这几个字就要能充分反映出昔日的盛况。如果这只是一座名叫“二十四”的桥,那么它如何能体现全扬州的繁华呢?扬州的桥很多,而且从隋朝起,就分布在全城。《大清一统志》云:“扬州二十四桥,在府城,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杜牧的《樊川集》云:“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可见杜牧是很醉心于这九里三十步街中的繁华的。二十四桥既以城门坊市为名,就当然是罗布于这“九里三十步街中”了。因此,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

正因为这个缘故,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才为这二十四桥,考订出它们的名字,并且指出,在那时(约1064年),二十四桥中存在的仅有八座。后来就全部损坏了。到了明朝,就有程文德的诗:“倒看飞鸟穿林外,俯听吹箫出境中。二十四桥都不见,更从何处见离宫?”(见《扬州府志》)

 随着二十四桥逐渐减少,出现了一种传说,认为这仅仅是一座桥的专名。如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云“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清代吴倚《扬州鼓吹词序》云“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云“或谓二十四桥只是一桥,即在孟玉生山人所居宅旁”,等等,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确证的。

比较有力的说法是引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所谓“仍在”“桥边”,似乎应当是指一座桥,否则如果是很多桥,难道每座桥边都有红药吗?但是,紧接这几句词的上面,还有相关的几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可见,“二十四桥”这句和“豆蔻”“青楼”两句的前面,有一个“纵”字,这个“纵”字就应当贯串到“二十四桥”这句,这才使姜夔从慨叹“玉人何处”而不由得“念”到桥边红药;玉人不在,红药何用,无怪杜牧的“明月”也就变成“冷月”了。显然,这首词里所指的二十四桥,就是杜牧诗里的二十四桥,而不会是另指一座桥;尽管沈括所见的六座桥,经过金人南下,到姜夔时,也许只剩下一座了。

(选自《桥梁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