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Reading room

读书是对作品的再创作——我的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 : 2020-07-05 点击次数 : 632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我生活在农村,父母是农民,几个舅舅都是教师。


姥姥家有很多书,其中有一部分是适合儿童看的小画书,去姥姥家最幸福的事就是从她家带回一本小画书,爱不释手,一遍一遍地看,看过后给父母和姐姐们讲故事。小学时期,我学习不错,父亲为鼓励我,每年也会给我买些书,小学时期我就看完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篇,为了让我看得懂书,父亲给我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在字典的帮助下,我连蒙带猜地读了这些经典。那时的我大都是重视生动迷人的故事情节,不在意细节描写和诗词典故,虽然是囫囵吞枣,但是这些阅读启蒙对我之后的阅读和创作影响深远。在中学和大学阶段读书多而杂,涉猎颇多,受益匪浅,尽管我后来学了理科,选择了工科专业,良好的阅读习惯依然让我受益终生,我很乐意与小读者们分享读书的心得。


我认为,读书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开卷有益,只要是健康的读物,只要去读,就会有收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如同食物,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品尝,口味不同,评价不一,吸收的养分也不一样。读书也是这样,读书的收获是最公平的,你越用心收获越大,读书是读者对作品的重新塑造。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说伟大的作品不仅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更是读者创作出来的。


好的作品要反复品读。在不同的年龄读,能体味不同的感受。比如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最初是听老师解读,当时朱自清的父亲送别儿子的心境和朱自清本人的感受,藏在朴实无华的字句背后,未见其优。等自己成为父亲,送女儿上大学时,看着女儿的背影,我才深深地体味到《背影》饱含的深厚亲情,顿时泪眼婆娑,心绪难平。


读书的同时要读史。读特定历史时期的书要先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主要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文学特点,不同时期文学要求和标准不一样,尽可能多掌握一些历史知识,比如当时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境况、写作的初衷等,才能用当时的标尺来品读作品。


读书要日积月累。读书的益处在于积累,不能急功近利,尤其是信息时代,读书的作用在淡化,但是真正的知识积累不是网络搜索所能代替的,长时间的读书积累会使你的知识层次有质的提高。老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体现出读书多了,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底蕴,你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的道理。


读书要有选择性。现在读物太多,尤其是电子读物兴起,网络写手良莠不齐,作品内容也多是空洞虚幻,没有生活背景,生命力差。所以在这些文字面前,一定要有选择,靠虚无的想象堆砌出一些离奇的语境吸引读者,仔细品味索然无趣,而且这些文字大都是网络速成,情节雷同,语法不通,语言粗陋,小读者尽量少接触。


读书能提高自身境界和趣味。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读书能构建你发现美的视角,培育你的趣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美学标准。有了美的标准和高雅的品位,你才能发现美,生活也就有了趣味。读书是为了明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读书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自己的知识层次,明了事情的对错,辨识人的好坏忠奸。


读书能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读书吧,小朋友们,读书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尚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