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声声进校园 传统艺术得传承 ——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戏曲艺术社团掠影
编者按: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学习戏曲对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意义。戏曲在校园的传播,要立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和特点,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激发带动更深更广的参与,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和学校教育相协调。
通讯员 刘智峰 摄影报道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官花好哇,好新鲜哪……”日前,在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20余名戏曲艺术社团的学生正在跟随赵翠玲、侯春燕老师学唱黄梅戏《女驸马》经典唱段,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演唱字正腔圆,举手投足戏味十足。
学校办公室负责人王伟老师介绍,学校2013年秋季开学之际,成立了由30名学生组成的戏曲兴趣小组。成立之初,没有教材、缺少道具、教学经验匮乏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戏曲进校园”活动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借鉴,但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学校音乐教师赵翠玲、侯春燕、田芳等主动请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制作宣传画,手工制作戏服、脸谱等,业余时间通过视频学习戏曲,研究探讨教学方法,寻找最佳教学途径,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欣赏和学唱戏曲,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地积攒。
随着戏曲教学的不断深入,兴趣小组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戏曲教学手法也日渐成熟,学生表演的曲目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京剧《铡美案》选段《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受到广泛好评。学校通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以点带面,学生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参加人数由几十人逐步扩大到上百人,兴趣小组逐渐扩大到班级、年级。学校乘势而上,扩大戏曲教育成果,2014年9月正式将戏曲兴趣小组“升格”为戏曲艺术社团。目前,学校戏曲艺术社团已传授京剧、黄梅戏、吕剧等多个戏种的经典唱段。
社团学生殷紫芮表示:“我可喜欢唱戏了,通过学习戏曲了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将会继续学习戏曲,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
如今在五十九中的校园里,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字正腔圆的戏曲声。“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啊,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文体活动室里一曲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余音未了,操场一角又传来了吕剧《李二嫂改嫁》选段《张大娘淘完了米》:“张大娘我淘完了米,快把那饭来办哪,想一想又是忙来又是喜.....”
七年级四班学生孟千惠谈到戏曲课满怀喜悦:“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戏曲是什么,只是觉得好玩。老师先是给我们讲戏曲的基本知识,手把手地带我们排练,一字一音、一招一式地校正我们的唱腔、动作和表情。多少次我们都累得哭了,于是便打起了退堂鼓,老师了解后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关怀,并鼓励我们坚持学习、不要放弃。后来,我们的演出每次都能赢得同学们佩服的眼光和听众满堂的喝彩,瞬间我感到无比自信和骄傲。从此我慢慢地爱上了戏曲这门功课。”
学生家长朱丽高兴地说:“很幸运孩子能成为学校戏曲社团的一员。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孩子既增长了戏曲表演技能,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是对文化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希望学校的戏曲社团越办越好。”
戏曲声声进校园,传统艺术焕发出“新魅力”。校长李龙琦介绍:“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传承是青少年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是以戏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为依托,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八载光阴悠然而过, 学校的艺术教学成果显著,戏曲社团的表演多次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被评为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学校。受到国粹熏陶的同学们,有的已考上高中,有的已进入大学,相信国粹艺术、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
排练京剧《铡美案》选段
排练黄梅戏《女附马》选段
老师精心指导
说戏
演出前互相整理戏服
穿戏装,戴戏帽
京剧《铡美案》选段演出现场
在老师带领下刻苦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