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巨匠的脚印奋勇前进 ——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观后感
纵观华夏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相映成辉,如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科学家继往开来、矢志不渝,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为国家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期,央视纪录频道携手30余家电视台重磅推出了16集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回顾,更是对科技巨匠的一次深情致敬。纪录片以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8位科学家为核心,通过他们各自的故事和成就,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与辉煌。这些人物不仅是中国科技史上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写照。
纪录片在一首悠美的小提琴曲中拉开帷幕,曲子的名字叫作《行路难》。这首小提琴独奏曲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但它的作者并不是一位职业作曲家,而是一生痴迷于地质学的科学大咖李四光。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团风县,他在日本留学结识宋教仁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13年,李四光赴英留学归来,在多所高校任教,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1948年,李四光和他的夫人许淑彬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滞留海外,直至1950年,他克服重重困难回到了新中国。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通过地质勘探,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还寻找铀矿成功,为我国研究原子弹作出了重要贡献。“痴迷于科学”“不盲从模仿前人”“为国担当”……这些对李四光的评价虽朴实无华,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与怀念。
和李四光一样,很多科学家都心系祖国,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三强,他从清华大学走向世界,再学成归来反哺祖国。他提出设立中国自己的“国家科学院”主张,以及他为开创原子能事业作出的努力,都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他那句“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让人感受到了那份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美国海军部前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曾说 “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并表示“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为了不让钱学森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甚至将他软禁了5年。最终,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才得偿所愿。他说:“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着的祖国,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华罗庚、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每一个名字,都是中国科学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熠熠生辉。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勇于攀登的探索精神不仅鼓舞着广大科技人员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也为新一代的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沿着巨匠的脚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肖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