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视听

Cool audiovisual

古老乐器奏出新时代乐章 ——走进笙的音乐世界

发布日期 : 2021-08-04 点击次数 : 915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2021年的B(bilibili)跨年晚会上,音乐人、演奏家吴彤与百人乐团合作的《万物笙》引发网友刷屏。十分钟的时间里,吴彤用笙等多种乐器与乐队合作上演了《康康舞曲》、《新闻联播》片头曲、《大道行》、《猫和老鼠》等曲目,让网友对笙这一古老吹奏乐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如今再度走红的笙,你可了解它?让我们一起走进笙的音乐世界吧!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就已有了笙的雏形。古时大笙称为”,小笙称为,在汉代以前,笙、竽是两件并存的乐器,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竽已经在乐队中属于领奏乐器,有合奏、独奏的演奏形式,可见其地位之高。发展至隋唐时期,竽的地位逐渐衰弱。而到了宋代,竽则销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从此,笙的地位逐渐上升,,一直发展到今天。
       
笙的上半部分由多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谓之笙苗,下半部分叫作笙斗,在唐、虞、夏、商诸朝代,笙斗由葫芦干壳制成。笙苗与笙斗连接的部分谓之笙脚,这是安装簧片的地方,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这样笙才能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

过去的笙,音域不广,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而现如今,簧管数由最初的十七簧,逐渐发展为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二十六簧、三十六簧以及三十七簧;笙斗由最初的葫芦壳发展为铜制等金属材料;笙苗也增添了金属扩音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又研发出键笙”“排笙”“键盘笙”“中低音抱笙等。这些改良后的笙,高音区清脆、透亮,中音区丰满、浓厚,低音区厚实、有绵性。由于笙是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够演奏和音的乐器,所以它在各种形式乐队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笙发展到今天,除了外形、制作工艺方面更精进,在演奏技艺上也有很大变化。这要得益于近年来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对笙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例如胡天泉、阎海登、牟善平、徐超铭等大家,他们不但演奏技艺高超,还创作了一大批像《凤凰展翅》》《阿细欢歌》《晋调》《微山湖船歌》《林卡月夜》《天鹅畅想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在幕后,他们同样默默培育出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演奏家,在笙的演奏和传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为了把笙更好地传承下去,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也开始琢磨新花样,于是,我们便看到了2021b(bilibili)跨年晚会上出现了吴彤和赵兆等人配合演奏的交响曲,把流行音乐融入其中,一改大家对交响乐团恢宏大气的刻板印象。在这场音乐会上除了跨界融合作品,也有经典重现。本以为像《二泉映月》这样的作品放在一台为年轻人打造的跨年晚会上是不太合适的,但是仔细想想,2020年实在是有太多感伤了,《二泉映月》就像是所有悲剧的结合。音乐人深谙观众心理,悲伤过后画风一转,新版《百鸟朝凤》一扫之前的阴郁,将整场节目带入真正的高潮,代表了对来年最美好的期盼,以及对过去最洒脱的告别。

时光会流逝,潮流会更迭,但刻在民族血液里的经典情怀不会变。

                                                     (陈曦  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