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故道文化 涵养家国情怀 ——夏津县第七中学民间美术传承活动大放异彩
为落实夏津县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和“七修6+1”工作计划,优化传统课堂,夏津县第七中学以2022版艺术新课标为引领,以四大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提升美育素养为目标,根植地方资源,拓宽学科融合视野,发掘人教版课本内容中与夏津地域文化资源相契合的课程,进行地方资源文化的渗透。如今,黄河故道文化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美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炼出“基于‘黄河故道’文化背景下的民间美术单元项目式学习”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并将阶段性师生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制作“故道印象”系列作品,将黄河故道文化融入学校美育,进行美育浸润实践活动,丰富同学们的美学体验,提升同学们的美学素养,让师生在传承与创新中,感受家乡文化的无穷魅力。
师生“故道印象”系列作品分为三部分内容:桑葚冰染、玉米皮编制、虎头纹样传承。这三部分内容相互交织,共同展现了夏津黄河故道文化的独特魅力。
桑葚冰染:夏津拥有丰富的桑树资源与棉花资源。在教材基础上,老师引导同学们利用棉麻布料,借助葚果葚叶压榨成汁为媒介,结合扎染与蜡染的技法,进行植物染色,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故道特色的文创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服装、手链、纸伞等,既展示了桑葚冰染的自然生命力,又传递了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学发展理念。
玉米皮编织:同学们将玉米皮晒干压平,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巧妙构思和精心制作,普通玉米皮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装饰品。这些作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实现了农作废弃物的华丽变身,展现了故道文化的生态美学。
虎头纹样传承:夏津地区的虎头鞋制作历史悠久,同时虎头纹样也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的最佳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学们将传统的虎头纹样进行简化变形再设计,巧妙地融入现代美学元素,制作成现代创意作品,以此讲述家乡故事。这些作品既有实用性,又富有时代艺术气息。
在“故道印象”系列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提升了美学素养,还深刻体会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韩鹤鸣同学兴奋地说:“以前我只知道桑葚可以吃,没想到它还能用来染色,真是太神奇了!我的作品就是自己用桑葚汁染的,感觉特别自豪,也让我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玉米皮编织制作过程中,邵梦先同学感慨地说:“以前家里的玉米皮都是扔掉的,现在通过老师的教学,我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可以变成这么美丽的艺术品。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栗宜会同学在观看虎头纹样作品时,动情地说:“我爷爷以前就给我做过虎头鞋,现在看到虎头纹样的作品,感觉就像是在和爷爷对话,传承着家族的浓郁情感和故事。”
前来参观的家长们也对同学们的作品赞不绝口。邵梦先同学的家长表示:“学校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让他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作为家长也非常欣慰。”
夏津县第七中学的学子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家乡故事。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民间美术传承创作活动,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十分愿意为传承和弘扬黄河故道文化贡献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河故道文化将在新一代夏津少年的传承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版学生作品指导教师:潘欣 郭宁宁 范坤 王博)
荷花 玉米皮编织 范坤(教师)
荷香 玉米皮编织 王博(教师)
花开四季 冰染 初二(12)班 邵梦先
手链设计 冰染 初三(3)班 高延威 武欣妍
绽放的花季 冰染 初三(8)班 栗宜会
如意 冰染 初二(1)班 倪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