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Reading room

读书“三”字经

发布日期 : 2022-12-12 点击次数 : 550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读书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古今圣贤都会结合自身体悟,归纳有效的读书方法,以启迪后辈晚生。有意思的是,许多方法都和有关。

读书要刻苦,要善于挤时间。对此,三国时期的儒宗董遇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人反问他,谁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啊?董遇就提出了三余读书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在古代农耕社会,冬天没有农活干,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书;一天之中,白天干活,可以挤出晚上睡觉的时间来读书;遇到阴雨天,不能出去干活,也可以读书。三余读书法的核心,就是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董遇正是靠着这样挤时间读书,终成一代宗师。和董遇相比,北宋文坛领袖、一代文豪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则在时间利用上更加细致。他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也成了读书人利用零星时间的指南。

读书要专心致志,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南宋理学大家、教育家朱熹就此提出了眼到、口到、心到三到读书法: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时,多感官参与有利于保持注意力。但心思不在书本上,就看不进去书,即使大声诵读了也记不住。因此,心到最为重要,只有用心读书,才能取得好的读书效果。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曾就三到读书法告诫儿子:“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朦胧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口不到也……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近代的胡适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手到。而鲁迅先生又补充了脑到,并特别强调,不仅要用记,更要用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不仅仅是停留在读书专注上,更强调了思考与理解。

读书要把握重点,融会贯通,要有跳出书本的意识。清末梁启超写过《读书法》,他认为读书应掌握三步读书法,也就是说读书分为鸟瞰、解剖、会通三个步骤。鸟瞰,是粗略地读,大致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内容,突出重点。解剖,是读的时候要标记重点,便于后续可以反复读,深人研究;还要及时将读书时的感悟记录在书旁;对可以借鉴的语句也应该摘抄下来。会通,是融会贯通,由内到外、由此及彼,最终要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不能被书本所困。叶圣陶除先生也曾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复读、再读。初读,是阅读一章或一节时务求找出问题,然后依据自身的经验积累予以解答并进行验证,只有百思不得其解时,才看参考书或质诸他人。复读,是要进行整体的综合归纳,掌握脉络、要点、中心等。细读,是学懂的内容要记牢,并进一步深化认识,以转化为自己的学问。

圣贤名人归纳的读书方法还有很多,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只有合理借鉴验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李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