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视听

Cool audiovisual

文化中国的诗意再现 ——评纪录片《中国》

发布日期 : 2021-08-02 点击次数 : 862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大型文化史诗类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已于去年底和观众见面。这部纪录片汇聚国内顶级纪录片制作力量,耗时五年之久,以极具电影质感的画面、独特的视角、唯美的解说词和复原历史的新颖叙事方式,诠释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史诗中国。纪录片共分为三季,第一季讲述春秋到盛唐,第二季讲述唐到新中国,第三季追溯上古三代,将中国历史文化的脉络徐徐展开。

纪录片一开始,先以一段文字奠定了严谨的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今日中国,从岁月深处走来,传承着久远的血脉;今日的中国人,就是曾经的中国人。当我们再次回望历史,在亚洲东部的大地上,历经夏商周的漫长进程后,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文化正在孕育……”随着一扇印有“中国”二字的朱红大门缓缓上下开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国”展现于眼前。

区别于很多历史纪录片的表现方式,《中国》摒弃用历史文献和文化古迹来构建宏大历史景观的手法,采用了影像化的方式复原历史场景、演绎历史故事。每集聚焦一个主要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以时间为序,通过演员的表演,配合着从头至尾的旁白,从个体的视角映照出历史的流变,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娓娓道来。这种方式把历史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象,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观望历史的独特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悟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

在影片的内在叙事上,遵循的则是讲故事的逻辑。如在第一集 《春秋》的开篇,春秋末年,孔子与老子在一片树林中相见。孔子讲述了自己对礼制分明、伦理规范的周公时代的向往,希望“克已复礼”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而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妄为、不强求。二人观点相悖,但孔子对于面前的老子始终保持谦逊。影片以一种意味深长的方式,重现了两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智者的这次历史会晤,让普通观众看来也不感到晦涩。

这种叙述方式兼顾了真实性与故事性,让观众沉浸在讲述者的节奏中,跟随人物的经历去感受历史演进的脉搏。同时为尽可能地照顾到现代观众,在讲到一些不易理解的史实和称谓时,作出最为通俗易懂的解释,如“老子担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这是掌管国家档案典籍的史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这样的解读方式,既打破了观赏的壁垒,又让观众学习到了新的历史知识。
    在表现形式上,整部纪录片用近乎电影化的影像质感来展示这段中国通史。尽管采用真人表演,但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导演没有将镜头停留在演员本身,特写镜头也极尽克制,多以全景式、大广角来呈现人物于历史时境中的状态。画面构建遵循传统美学风格,通过简单的布景和对称的结构来营造意境,大气又带着中式留白,用写意的笔法来描绘历史,审美手段堪称高级。故事的重点不放在具有强大冲突的权谋和战争事件,更多地集中在社会、生活、经济、思潮、制度等历史内容。孔子参与治理国政时期,内政外交都有了起色,但孔子自身的处境却内外交困。在表现时,导演把拍摄地点放在了草原上,四周草色青葱如油画漫染,但孔子等人却被围困在一隅池塘处。弟子在池塘中驯马,孔子站在一旁,劣马顽抗,池中泥泞四溅,孔子白色的衣襟被浸染。这种表现手法将孔子的境遇通过具体的影像表现得精准到位而韵味深长。

要用一 部纪录片来展现中国浩大的历史,恐怕说上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但纪录片《中国》的导演锐意创新,聚焦历史节点的关键人物,以时间为序,从个体的视角映照出历史的流变,为历史纪录片的拍摄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它为观众开启了一扇走进历史的大门,一个气势恢宏的史诗中国跃然眼前,内心强大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