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视听

Cool audiovisual

一生为党和人民创作的音乐家吕其明: 为人民放歌 为祖国谱曲

发布日期 : 2022-07-12 点击次数 : 732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在庆祝建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全国超过1万支铜管乐队在不同的地方演奏着同一首乐曲——音乐家吕其明的经典之作《红旗颂》。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红旗颂》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

自1965年吕其明创作出这首乐曲后,就一直在修改完善。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旗颂》终于在首演54年后,宣布最终定稿。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91岁高龄的吕其明在自己创作的《红旗颂》旋律伴随下,缓缓走过了人民大会堂红毯。这至高的荣誉,是党对他多年来坚持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创作的肯定和鼓励。

《红旗颂》的诞生

    在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著名指挥家黄贻钧给35岁的吕其明出了一篇命题“作文”——创作《红旗颂》。

当时,吕其明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前升起那面历史性的五星红旗时雄伟庄严的情景。热血沸腾的他顿时来了灵感,选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开头的旋律,并将其贯穿乐曲的始终。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红旗颂》。为了更好地创作,吕其明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看到新中国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他豪情万丈,为《红旗颂》又增添了奋发有力的进行曲节奏。

吕其明一直认为,1965年首创首演的《红旗颂》“功力尚浅”,还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级别。他仍不断地推敲、修订,把全身心融入这面“红旗”中。几十年来,这部作品一直被演奏,也许正是因为吕其明在《红旗颂》中表现的对党和祖国、对人民的感情,使大家产生了共鸣。

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

     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杰出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音乐创作和配乐工作者。他累计为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同时还创作了10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

从最初学拉小提琴,到掌握多门乐器,最终成为作曲家,吕其明始终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用源自西方的交响乐队来讲述一个个爱国主义故事,是吕其明毕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家喻户晓的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吕其明根据自己部队生活的切身感受创作而成。所以在谱曲时,吕其明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闸门,水就喷泻而出。他把进行曲和抒情曲两种风格结合起来,仅仅用了一天,就创作出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旋律一气呵成。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是吕其明对音乐的最高追求。

红色基因化作“音乐密码”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对吕其明来说,这也是激励他不断创作的“音乐密码”。

1945年的一个夏夜,在新四军某师驻扎地,在老乡家昏暗的油灯下,15岁的吕其明与另外两名少年一同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对着一面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让吕其明没想到的是,后来在战争中,两名与他同日入党的同志都牺牲了。吕其明感慨道:“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存者,我更要坚持下去,为党和人民工作,一辈子就是创作音乐,给老百姓听。”

影响吕其明一生走革命道路的不仅有英年早逝的同伴,还有他的父亲——革命烈士吕惠生。

1945年秋,吕其明刚入党不久。那时,他并不知道父亲吕惠生已经在一次大撤退时被敌军抓捕。直到1946年春,吕惠生已于1945年11月英勇就义的消息才传到新四军军中。

可以说,吕其明革命的领路人就是他的父亲,是父亲把他送进了新四军抗敌剧团。后来,吕其明又得到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的指引,在军队中开始学习小提琴。小小年纪当上文艺兵后,吕其明与父亲见面相处的机会并不多,但长辈的点滴教诲,他铭记于心。

吕其明回忆起当年:记得父亲曾用鲁迅先生的诗考他,吕其明当时被问蒙了,他不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父亲教育他,横眉冷对就是对敌人要坚决斗争,而对人民要像做牛马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吕惠生把一切都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包括自己的生命。《红旗颂》讴歌党和人民,讴歌先烈,其中也饱含着吕其明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英雄的“红旗”再出发

在吕其明眼中,从事艺术就要有奉献精神。1997年,离休后的他受邀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谱写背景音乐。吕其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不取分文报酬。他以一个普通党员和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到纪念馆瞻仰学习,寻找创作灵感。实地考察回到上海后,吕其明将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全部倾注在这部作品中。他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历时半年,写下了长达60分钟,分为15个乐章的管弦乐组曲《雨花祭》。

自1999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开馆以来,这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旋律便日日回绕在场馆中,《雨花祭》总谱也留存在纪念馆内吕惠生烈士纪念墙前的玻璃柜里。吕其明说:“我的作品能和烈士们共存,和父亲共存,我感到无上荣耀。”

作为烈士的儿子,吕其明追随着前辈的足迹前行,一辈子朴素做人,认真做事。他还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以早年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的组曲为素材,又全力创作出单乐章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经过近一年专心打磨,2021年“七一”前夕正式定稿,乐曲深情讴歌了白衣执甲、无私奉献的勇士们。

“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党和人民创作!”吕其明深情地说道。90多年的人生道路上,他始终坚持用音乐倾诉对“红旗”的挚爱,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发展一起写成了歌,谱成了曲。为人民放歌,为祖国谱曲,这是吕其明一辈子的追求!

许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