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编剧赵冬苓: 让鲁剧发扬光大的“手艺人”
从今年热播的《幸福到万家》、在济南取景拍摄的《警察荣誉》,到几年前极具讨论度的《红高粱》《青岛往事》等,由赵冬苓担任编剧的这些作品观众耳熟能详,且收视率和口碑俱佳,将金鸡奖、华表奖、飞天奖等各大编剧奖项拿了个遍。
可以说,在中国编剧界,赵冬苓是当之无愧站在峰顶的人之一。尽管年近古稀,但自诩“手艺人”的她依旧勤恳创作,不断输出与时俱进的好剧本。山东籍作家、编剧赵冬苓笔下的不少作品都散发着浓烈的“山东气息”,堪称是用一生在谱写鲁剧,弘扬传播齐鲁文化,在她眼中,“鲁剧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担当!”
成就皆源于疯狂的热爱
对于赵冬苓来说,她能走上编剧生涯实非偶然,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并在恰当的时机及时抓住了机会。
1966年,赵冬苓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前往农村。等到三年后回城,16岁的她被分配到济南一家单位做行政工作。在大家看来,这是个好去处;可赵冬苓不这样认为,时至今日她都觉得,记忆中的那些日子好似一片灰,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无趣得很。工作之余,苦闷的赵冬苓就写小说,不仅在文学刊物上发表,还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凯旋门》。
写作让她得到了慰藉,更找到了人生的方向。1987年,一次冲动之下,赵冬苓给当时的山东省广电厅厅长金钊寄了一封自荐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半个月后,赵冬苓的信便得到回复,她被借调到刚成立不久的山东影视制作中心,即今天的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开始了自己的编剧人生。在赵冬苓看来,这简直像是个梦,“我实在是太幸运了。
1992年,赵冬苓写的第一部电视剧本《大地缘》就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不过这部电视剧的面世颇为坎坷。该剧讲述的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改造盐碱地的故事,情节不够花俏,剧本写出来也没人投资。为了筹集拍摄资金,赵冬苓和同事们花了很大力气,中间一度濒临绝望,“好在凭着信念坚持了下来,这部剧对我来说特别关键,假如当时放弃了,可能编剧梦也就破碎了。”
说到事业心,赵冬苓毫不掩饰,“写作对我来说就是生命的需要。如果说后来我能有一点成就的话,那么可能都是源于我对这个行业疯狂的热爱。”
鲁剧是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担当
赵冬苓祖籍山东乳山,是土生土长的本土编剧。正因如此,她对山东的感情尤其深厚。在其作品中,观众总能看到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呈现山东人文与生活气息。而她个人的创作历程,更像是鲁剧演化和前进的一个代表性缩影。
此前在央视八套、爱奇艺热播的《警察荣誉》便是由赵冬苓编剧,该剧聚焦基层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全剧以济南生活为背景,围绕“八里河”派出所展开,由此构筑起丰富的警员与民众群像,并突出了四个年轻主人公各自的成长。大量日常化、平民化的戏份,尤其是浓郁的济南特色,让这部剧充满“烟火气”。
在赵冬苓看来,这部剧并非全靠戏剧冲突和悬念取胜,而是胜在强烈的生活质感,让大家相信每件事都是真的,都是自己切身经历过的。在创作故事前,赵冬苓带领创作团队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采访了泉城路、十六里河等五个派出所和一个刑警队,得到很多鲜活素材,更是与不少基层民警相熟,这为剧本的接地气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山东籍作家,赵冬苓热衷寻求变化,她认为鲁剧应该追求风格多样,有所突破,适应市场和年轻观众的期待,编剧要用独特的书写历史的方法写鲁剧。正是靠着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想法,经由赵冬苓的妙手,呈现在大家面前带有山东气息的剧集源源不断,近的有《警察荣誉》,远的则有记述老区红色故事的《沂蒙》、谱写高密大女主传奇的《红高梁》,她还为济南“曲山艺海”作传,编剧了一部《北方有佳人》。
可以说,赵冬苓是传播弘扬山东地方文化的标兵。而她自己对于鲁剧的价值也十分看重,赵冬苓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齐鲁文化给鲁剧注入了魂魄,所以我觉得,鲁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担当!”
提到自己热爱的工作,赵冬苓说:“现在社会号召文艺工作者到生活中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我个人感受是,真心走进你的人物,仅仅到生活中去是不够的,也不一定就会有所收获,这和你是否真诚、是否用心有很大的关系。我对自己的定位不单是一个影视娱乐界的人,还是一个知识分子,我有责任写清洁向善的文字。”
(肖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