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视听

Cool audiovisual

解读经典,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田沁鑫的文艺之路

发布日期 : 2023-02-21 点击次数 : 515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分享:

今年夏天,号称“北京第一剧”的话剧《四世同堂》在济宁话剧院上演,老舍这部著名小说被搬上话剧舞台已经整整12年了。12年,这部话剧的魅力仍然能深深吸引老中青三代观众踏入剧场、用心观摩,除了原著的文学成就加持、实力演员的倾情演绎外,操刀改编、设计舞台呈现这部剧的导演田沁鑫也是功不可没。

这只是田沁鑫众多作品之一。大家也许不知道,观众热衷收看的央视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的戏剧总导演、《典籍里的中国》的艺术总监也是她,还有许许多多出圈的话剧、综艺节目、舞台剧出自她手。现在的她,担任国家话剧院院长一职,是话剧院建院19年来首位女院长。

作为《故事里的中国》总导演,田沁鑫自身的成长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故事”中的一个。

被推动的爱好,积蓄养分

田沁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家里人都或多或少跟“文艺”二字扯得上关系。一开始,田沁鑫是被身边的人推动着接近艺术的。

田沁鑫的妈妈在央美附中做老师,痴迷绘画艺术,带她去过很多跟画画有关的地方,接触过很多画家朋友,所以到现在田沁鑫还藏着除戏剧外的另外一个梦想:当画家。

而爸爸喜欢舞蹈,田沁鑫5岁就被送往什刹海体校学舞蹈,后来又改学了体操、京剧。

照顾过她的一个老奶奶喜欢文学,老奶奶讲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传奇老故事成了田沁鑫的早期文学启蒙。

无论是学舞蹈、体操还是京剧都需要上台表演,田沁鑫很不喜欢,学得也很浅,但潜移默化之下,文艺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于她的内心。

因为学不好,那时候她也看不到什么好的出路,只能老老实实等着毕业后学校分配工作。

时代造就机会,初获成功

田沁鑫戏校四年级的时候,这一切迎来了改变。改革开放之后,学校不再包分配,这无疑引起一次很大的变革。田沁鑫由衷感激这次变化:“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可能一辈子都是京剧团演员,而且一定是龙套演员,因为我学得很差。”

田沁鑫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然后借着出国的热潮,去了英国、日本观摩学习,拓宽了眼界,加入了现代化的思维。

在老师的指导下,田沁鑫排的现实主义剧本《风雪夜归人》获得了全班最高分,老师夸她节奏感很好,可田沁鑫本人却是蒙的:“这个节奏感怎么来的?”老师告诉她,她学过京剧,那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让她导演作品时会有别人没有的节奏感。田沁鑫也没想到,就是过去那些耳濡目染获得的养分,凝结成了她迈向下一个新台阶的基础。

在困难中找出路,崭露头角

毕业后的田沁鑫发展很快遇到了难题,她先是来到深圳,却不适应深圳的商业化。回到北京后,她本以为文创环境会更好,却因为缺乏资金,最终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个在中关村卖电脑赚了钱的同学找到她说:“你怎么混得这么惨,我给2000块钱接济一下你吧”。田沁鑫说:“2000块太少了,你给我20万吧。”接着就跟同学聊起了剧本,同学被剧本内容感动了。

这种莫名、看似莽撞的勇气让田沁鑫拉到了第一笔投资,导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话剧《断腕》。田沁鑫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创建个人戏剧舞台的道路,让她在圈内一炮而红的《生死场》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她也因此被吸收进入了中央试验话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前身)。

拒绝潮流侵蚀,坚持本真

当时的艺术圈,被市场化、商业化的洪流所挟裹,田沁鑫也身不由己地做了一些资本要求的影视剧和舞台剧。

不过她并不开心:“在潮流侵蚀下,话剧这门艺术成了一个量产的行为,这是我不能容忍的。我得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好的戏来,数量再多也没有用,得攒一桌子好菜。”

田沁鑫清醒地抽身,在这股潮流中稳住脚跟,去坚持她自己想做的东西。田沁鑫常说:“我就是希望做一部让外国人尊敬咱们的戏”“戏剧需要给观众精神关照”。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层出不穷:《四世同堂》《赵氏孤儿》《青蛇》《红玫瑰与白玫瑰》……

她在圈内也是以解读经典而闻名,执着于讲好中国故事,不以票房、关注度为目标。这些文学经典故事被她用更现代化、更中国化的处理方式呈现出来,反而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事实证明,这样有坚持的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更大的潮流。

新台阶新思想,传承经典

自从田沁鑫2020年担任国家话剧院院长一职后,原本个人创作思想为主导的艺术作品中被加入了更多时代、国家层面的内容,《从延安出发》《直播开国大典》《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舞台剧、文化节目被开发、被创作出来,对田沁鑫来说,这是另一种方式的“讲好中国故事”。

而她也紧跟时代潮流,尝试将已经形成固化印象的舞台形式进行大胆改革,像《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两个节目采用了沉浸式戏剧+影视+节目的方式呈现,观众能站在全知、多维视角上去观看,这种全新模式大获成功。田沁鑫执导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采用的“即时拍摄、瞬时导播、实时投屏”的方式,既能满足电视转播的要求,又让万名观众获得更真切的现场观看体验,这尚属国内首创。她似乎总在创新,从未停下过脚步。

现阶段田沁鑫又有了新的方向,国家提出2035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作为文艺工作者,这也成为她的奋斗目标。对田沁鑫而言,就是要从文学经典中汲取养分,将更多的“中国老故事”“中国新故事”以贴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讲述给国内国外的观众。为完成这一目标,田沁鑫说:“我们必须跑起来”“是牺牲再多时间也要去做好的东西”。正是这种压力和使命感,她三年没休过年假,日常三班倒是常态。生活中的田沁鑫爱喝茶、爱画画,想和有共同兴趣的朋友聊聊艺术感悟,这些个人喜好,似乎总也没有时间去做。

田沁鑫仍然于喧闹繁忙中在心灵深处留有一块寂静之地。她一直说自己是“种菜浇水的和尚”,而戏剧是她在俗世里的唯一念想。田沁鑫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个中性大气的大导演,实际上她内敛温婉甚至还有几分羞涩。她认为自己不擅表达,但一直在努力用她擅长的戏剧形式去传递给观众热爱艺术、传承经典的理念。她依然坚信,正确的路是“听凭自己的心性而做的选择”。

(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