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Chinese middle school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万物皆数据,何以为我?

日期 : 2020-01-21 点击次数 : 1041 作者 : 李慧颖 学校班级 : 诸城市超然中学2017级30班 分享:
赛区 : 山东 来源 : 《山东教育报》(中学生)

《南方周末》2018年新年献词写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当今,数据联结起过去、现在与未来,将自由平等和分享的理念植入人类脑海,也将人类主观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千百倍地提升,有效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部分痛点,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线上生活、共享经济与智慧零售,创造了融合全新的物联网生态圈与不计其数的优秀产品生态。由数据主导的万物互联时代构造了中国大半个o2o格局,让人看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无穷可能与创造性。数据带来了见识的广阔性、意识的前瞻性与认识的全面性,构建了移动时代的交互方式,简单直接地打通了人类渴求的理想与现实的通道。数据成就了时代,却也正逐渐将时代的我们推入难以回转的沼泽。


人们分处不同的社会岗位,都是时代中的圆棫飞凫,各自沉浮。如今,却都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被数据洪流裹挟着向前。数据以其独特优势联结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曾言:“经过合适的发展,我们漫游其中的世界将无处不是通道。”目前,数据已成为这种通道的载体。当他们与我们身处的环境融合交汇,其映射的一切仿佛占据了我们的时间、空间与感知,我们仿佛就是数据,数据仿佛也就是我们。可是,人类真正的珍贵价值绝不是能简单地通过统计与计算可以概括的,人的智慧、情感、善意、创造力与福至心灵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一面,它们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通向数据没法到达的地方。这些美好并不存在于数据的延长线上。王尔德说:“定义一样东西,就意味着限制了它。”当人类在数据化与模式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许多荒谬行为便会产生。数据将强大到当人类想要打破对数据的偏执时仍然要依赖数据。只有数据才能战胜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吴恩达在回答有关人工智能策略的问题时谈到:“及时最好的人工智能公司,也不会完全满意他们的数据。”的确,数据没有感情与灵魂,即便它看来已如此强大,仍然无法替代人类存在。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的“人只是一种算法”目前只是一个伪命题。


数据之中,有群山与群书,也有死亡之谷与罪恶之源。数据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本质上是人的欲望与理性的对立。共享的数据背景下,难免滋生贪念,渴望知道他人世界里的与自身并无直接关系的事物,让不值得的事物扰乱了内心。可生活中总应有些留白,作为生活的原动力。在统计与计算之中呈现和揭示个体的特征,将日常生活的每一次浏览、消费甚至对话,被动地纳入数据整合之中,当人们只是想简单地安装一个软件时,一系列非必须的被迫接受条件将人们的隐私暴露于日光之下。未知目的的数据采集变得越来越普遍而成本低廉却很大程度上不受用户主观意愿的控制。拒绝被数据化也意味着关闭了一部分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现代化通道。数据让物联网时代快速发展,拓宽出无数的路径抵达目的地,只是当这些路径需要牺牲人们隐私的自主权,这样的通道还是我们最初期盼的那般吗?互联网上的记录留痕难以消弭,当长风万里后人类渴望抹去身上所有痕迹,当一个透明的人,数据却保留了所有,磨灭了这种可能性。熊培云说:“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当数据开始冲击着人类隐私的底线,我们还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吗?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人类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服务器中正变为现实,数据元年的到来极有可能暗示着一个抹杀了隐私性的未来。《楚门秀》中呈现了媒介时代的操纵与监视,如今,媒介正由更为普遍的数据代替。美国作家甄妮·罗森在《高兴死了》中写下:“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充满着各种不想被公之于众的古怪特质。”隐私保护着我们身上不可避免的脆弱,而数据的过度泛滥正破坏着我们的这层铠甲。麦克尤恩指出:“生活在现当代社会,人类独立的空间不够大。”数据时代,喧闹、共处远远多于寂寥、独处。当人类游走于数据之中,在难以遏制的放纵意味中,散布着肉体、眼目的欲望,我们无法只做不知满足的旁观者。


人类步履不停地走在渐渐无法左右的数据之路上,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计算比较,奔走于扰扰攘攘的社会,目的性过强。身不由己的行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更无法参与他人的生活。人们期盼数据在理想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完美共存于世界之中,实际上,数据的潮水将我们带至了新的世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模样。当我们陷入隐私与共享的旋涡时,人类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从根本上来看,数据同金钱名利一般,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向前发展,助推了更为理想的生活加速到来,但终究只是外加之物,不是构成谁的生命的内在成分。数据洪流奔流而过之处,仿佛是全知视角的体现,但全知就代表了美好吗?艾萨克·阿西莫夫以其写作领域的广阔性被公认为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位朋友问他:“无所不知是什么感觉?”“提心吊胆。”阿西莫夫的回答与蒙田“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的哲学观念都揭示了事物过犹不及的道理。数据几乎变成了一种日常探访与呼吸,影响了一部分人越发蝇营狗苟地活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难以产生对未知的敬畏,因为数据会给出一个答案,而其是否是真理的表现,大部分人不会深究。更何况真理是相对的,往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正世界因数据联结而日益壮大,未来却不断缩小。未来并非依靠已获得的结论而熠熠生辉,而是依靠永远的悬念散发光芒。


人类处在历史上最大变局的衔接处,上一代的勤勉思索为我们推开了数据这扇大门,前路迷茫,数据发展中动力机制逐渐被剥夺机制中和,个体隐私空间不断压缩,并非完全源于人类天生的意志缺陷,也来自于一种社会条件决定的理性选择。数据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悬于人类头顶,提醒着我们适时放慢脚步思索其真正奥义。勿让数据之中成就的一切最终又败给了数据。正如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中讲道:“凡流行的事物,都有催眠的成分在。”在万物互联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更加警惕自以为把什么都看透了的狂妄与刻骨铭心的冷漠,避免对万物都持调侃态度的随意和缺乏敬畏之心的放纵,防止不肯相信世上还有真诚的东西,或对美好只表示浮光掠影的欢喜。当个体选择回归日常生活的细节,悉心体味其中的力量与动人,珍惜人类特有的价值观与同情心,向内寻找、思考,丰沛强大自身世界的核心,感受普通人的快乐与感动,始终将人性作为发展的方向标,以此换回因理性积极生活带来的纯粹幸福,理解这些价值才是无拘无束、永不消逝的存在。那么无论意识形态如何沉渣泛起、无论时代多么输送多空而破碎,无论数据将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即使它超越了我们的感觉,也无法夺走我们生活的意义。


做主动掌握起落的弄潮儿,不被数据束缚手脚,无论这数据扁舟将驶向何方,归向何处,人类扔可以葆有纯粹与真诚,自由地栖息在大地之上。